彭博,生于1986年,6岁时被《小学生科普报》称为“小博士”,16岁以广东高考状元身份考上南京大学,17岁赴香港大学学习并或全额奖学金。
作者简介:彭顺生,彭博父亲,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广州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如何培养小孩的观察能力?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做过一些尝试。
一天,妻子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保护婴儿眼睛的信息,称如果襁褓中的婴儿,眼睛总是看着一个方向,做父母的如果不予即时调整,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婴儿眼睛的正常发育,譬如会使婴儿形成斜视。
当妻子把这个说法告诉我之后,我即留心观察起自己的小宝宝来,结果发现,当时只有3个多月的儿子,也有类似的情况,如眼睛老是盯着最亮处—电灯、电视等方向。我还观察到:如果没有什么其他东西引起他的注意,他的眼睛可以一眨不眨地一直盯着一个方向。我想,必须得纠正过来,否则真的会影响小孩眼睛的正常发育。于是,我走到小宝宝睡的摇篮前,伸出我的一个右手指头,在他眼睛面前或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的晃过来晃过去。起初,小孩只是对我的到来很感兴趣,眼睛也由最亮处转向了我。我反复做了几次之后,奇迹发生了,小家伙的眼神竟能随我的手指头移过来移过去。这时,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婴儿不仅是有观察能力的,而且大人还可以指导婴儿观察哩!
从那以后,我们便把培养小孩的观察能力纳入我们培养小孩的整体计划之中,并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小孩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
(1)经常激起小孩对陌生事物的注意。婴儿降临人世后,面对多样化而又陌生的整个世界,对他(她)而言,都会产生一种新奇感。但如果父母不抓住这大好时机,不去想办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婴儿的新奇感,那么他们是不可能注意并主动地观察到如此繁多的陌生事物的。这时极需我们做父母的经常加以训练,才能引起小孩对陌生事物的注意。如何才能经常性地引起小孩对陌生的事物注意?我们的做法是:只要见到小孩从未见过的东西,我们便指给他看或问“那是什么”,以引起其对事物的注意。
(2)指导小孩由浅入深多角度观察。小孩对某种事物的观察,一般说来既片面又肤浅,远不如父母观察得全面深刻,因此,父母要从小对小孩进行观察指导,以便使小孩养成全面深入观察事物的习惯。我们在小孩3岁时,曾做过一次针对小孩观察能力的测试。我们问他盘里的水果有哪些颜色来引起他的注意力了,然后深入问他吃西瓜时看见了什么,香蕉里面有没有西瓜一样的种子等。再如,吾儿小时候喜欢观察小白免,我们就从市场上买回一个供他观察,同时告诉他,不仅要观察小白兔的外表,还提醒他观察小白兔跑步的姿势、睡觉时的样子、所喜爱吃的食物等生活习性,以拓展小孩的观察力。
(3)保护小孩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探索新知识的触角、发现“新世界”的动力。尤其是小孩,好奇心更大。但如果父母不注意保护,小孩的好奇心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消失。保护小孩的好奇心,至关重要的是鼓励小孩观察。当小孩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好奇心,他会不顾一切地对该事物进行观察。有一段时间,吾儿对小小的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一有时间便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观察蚂蚁搬家,还老是问我问题。这样,我们通过鼓励孩子用心观察,使小孩的好奇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快到五岁时,(博儿)已有较强的观察力,常常会发现旁人( )的细节。
养成一定的观察习惯,对吾儿的学习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无论是数理化,还是其他学科,吾儿都能在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从而牢固地记住所学知识。善于观察,也使吾儿小小年纪写作文就能写出一定的深度。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赐稿亲子故事或教育故事,欢迎免费注册家庭山故事网,家庭教育故事猜猜看开心辞典,分分钟充电孩子一生。详情点击此处。
(答案:不注意——照应上文“较强”)
总之,观察能力作为能力素质的构成要素之一,对小孩的学习和今后的成长影响甚大。家长的任务是:在孩子好奇心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发现“奇异”的东西;然后引导孩子“思奇”,即激起他们探索未知东西的欲望,最后达到“知奇”,从而培养孩子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持久的观察习惯。
(摘编自彭顺生《一位普通爸爸的快乐教子经》)
关键词:观察
家庭山:观察能力早培养,学习兴趣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