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篇学商篇财商篇
情商篇欢迎您!家庭山祝您的孩子德艺双馨!
点击:2944 月份:2012-07
温馨提示:一得斋所有文章和猜猜看问题已经全部更换,更为合理、贴切,有助于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有益于孩子提高能力。可以注册家庭山故事网正式会员后,登录进入猜猜看环节。
惠斯勒的故事(20120601)
19世纪50年代,大画家詹姆斯·惠斯勒年轻时被西点军校录取。有一次,工程学教授让同学们设计一座桥。惠斯勒的设计图上是绿草如茵的河岸,一座充满浪漫色彩的小石桥,桥上有两个儿童在垂钓。教授看了以后,命令惠斯勒重画,给他的批示是:“把那两个孩子给我从桥上撵走,这是军事桥梁!”
问题:惠斯勒把两个孩子从桥上撵走了没有?( )
A、撵走了。B、没撵走。
几天后,惠斯勒交回作业。这次,桥上是没有了两个孩子的身影——不过,他们被转移到了岸边。教授气急败坏地批示道:“我叫你把这两个孩子去掉,把他们从图上彻底删除!否则你的成绩将是不及格。”
问题:惠斯勒把两个孩子删除了没有?( )
A、删除了。B、没删除。
当天下午,修改过的设计图出现在教授的办公桌上。教授一看,图中果然不见了小孩的踪影。不过,就在他甚感欣慰之时,竟然发现河岸边多了两个小坟墓,墓碑上刻着:“永悼被独裁者谋杀的小天使———吉姆和埃娃。”
(本文改编自安东尼·曼罗的《谋杀小天使》)
关键词:不过
家庭山:能曲意逢迎,亦能伸张正义。
沁源的故事(20120603)
1944年1月1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载:“抗战以来六年半的时间中,敌后军民以自己的血肉头颅,写出了可歌可泣的英勇史诗。在这无数的史诗中间,晋东南太岳区沁源县八万军民的对敌斗争,也放出万丈光芒的异彩。”社论称赞:经过了1942年的两个月和1943年整整一年,全沁源8万人,没有几个当汉奸的,没有一个村组织起“维持会”来;不但一般人不当汉奸,就是沁源的大烟鬼和流氓地痞也没有几个当汉奸的;不但壮年人老年人无人当汉奸,而且七八岁十几岁的小孩,常被敌人成群捉到城里去,他们也誓死不当汉奸。
据悉,沁源很可能是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出过汉奸的县份。当年的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回忆这段历史时说:“我们沁源县八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多次残酷‘扫荡’的考验,敌人选在这儿来‘实验’,算他选在刀尖上了。”当时,为了围困敌人,从县城转移出来的群众在山沟里打了五千多孔窑洞,作为自己的新家。县委领导到沟里察看,发现白雪覆盖的山沟里,插起了一块块木牌,木牌上写着“正气村”、“坚定沟”、“顽强圪梁”、“伟大山头”……这些过去没有的地名,被县委和军区的领导一一标注在了作战地图上。有一次,刘开基在山沟里遇到几个鼻头冻得发紫的孩子,试探地问他们“想不想回家”,一个孩子坚定地说:“这里就是家!”
1943年春节过后,救济粮快要吃完了。这个当口,沁源城关有位老乡,摸黑混进城去,把自家磨盘下埋藏的粮食取了出来。这件事启法了沁源军民,敌人能抢我们的粮,我们难道不能去“抢”回来?
问题:沁源军民从敌人手中抢回粮食没有?( )
A、抢回了。B、没抢回。
沁源军民组织了两个公安队员和四个民兵骨干,成立了一个“抢粮小组”摸进城关,不仅“抢”回了大量粮食,还摸清了敌人的底细。原来,偌大一个沁源县城,除了敌伪兵营外,原来只住了三户“人家”,一家是“随军合作社”,一家妓院,一家蒸馍铺。除此以外就只有饿得到处乱窜、与敌人争食的野狗——沁源,已经成了一座死城。后来,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了“抢粮”的行列。“抢粮”也成为了一项群众性的运动。每到天黑,老百姓就像赶夜市一样,走出山沟,摸进敌人据点。沁源城内北街一位妇女,几次摸黑回到自己的家,不仅抢出了自家的粮食,竟还到敌人的粮站,把敌人装好的五斗小麦也找了出来。到后来,“抢粮运动”甚至发展成了“抢劫运动”,一位双腿残废的退伍军人摸到据点里,抢了敌人一匹马;一位民兵英雄摸进据点,甚至扛了敌人一箱子弹出来。交口的据点里有六副水桶,一夜之间被抢去了,甚至加井上的辘轳,碾盘上的转轴也被群众拿走,敌人喝不上水,碾不出麦,只能嚼麦粒来吃。
庄稼熟了,据点里的敌人调来援兵,拉来民夫,组织了“抢收队”企图把粮食抢回据点里去。沁源于是把全县民兵集中起来,配合主力部队,来一个“反抢收”。敌人收割时,民兵四处打冷枪,敌人把麦子捆好准备运走时,部队发起突然攻击,那些被拉来的民夫本来就不愿替敌人卖命,一听枪声便一哄而散,我方的“抢收队”便将敌人替我们收割的麦子全部拉回山里。围困到后来,日军断了粮,只好杀马吃,而伪军没有马可杀,又抢不到东西,只能啃马骨头。
1945年4月21日,太岳《新华日报》载文《沁源人民的胜利》,文中说:“沁源不是靠飞机大炮打下来的,它是靠8万老百姓和正规军、游击队和民兵的一致团结,经过长期围困与最后的围攻斗争,而将敌人赶走的。”在《沁源县志》的序中,曾在沁源战斗过的老干部裴丽生深情回忆:“为了长期围困日军,几万群众在两年多时间里宿居深山窑洞,吃草根,啃树皮,忍受着寒冷、饥饿、疾病的折磨,灾害、野兽和日军的袭击、围剿。但是,沁源人民就像太岳山上的劲松,坚强挺拔,宁死不屈,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曲悲壮凯歌,让人肃然起敬!”
(本文改编自关明的《不屈的沁源》)
关键词:抢回来
家庭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鲁先圣的故事(20120605)
鲁先圣上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在语文课上写作文,想到了辍学这个词,但却不会写,于是就问老师,辍学的“辍”字怎么写。老师略一迟疑说,这个字他也不会,他接着问全班同学谁会写这个字。
有一个女同学回答自己会写这个字,老师很高兴地让她到讲台的黑板上写出来。女同学写出来以后,老师让她带领全班同学读了很多遍。读完后,老师让鲁先圣站起来,对全体同学说:“我们应该( )鲁先圣同学,他让我们大家认识了这个字,同时,也让我弥补了自己的知识缺陷。”
问题:上面的括号内填什么?( )
A、表扬。B、感谢。
(答案:感谢。)
鲁先圣当时是多么的自豪啊!他记得很清楚,在回家的路上,自己像生出了翅膀一样,赶快回家,把这个事情告诉父母。同时,这个字他也彻底记住了,而且他相信全班同学也彻底记住了这个字。
任何一个人的知识范围都是有限度的,任何人都会面临有所不知的困惑和迷惘。当面临这样的困惑时,是诚实的承认自己的不知,还是闪烁其词地回避,就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度量了。担当“授业、解惑”重任老师,尤其如此。后来的很多年中,鲁先圣也遇到过很多问题,也遇到过很多学识渊博的人,有过答非所问的尴尬,也有过顾左右而言他的窘迫,都不能一一记起了。但是,这位老师的形象,却始终在鲁先圣的记忆里耸立着,他在鲁先圣心目中的重量也丝毫没有因为有所不知而减轻,反而变得更加厚重而崇高。
(本文改编自鲁先圣的《美好的相遇》)
关键词:诚实
家庭山:坦诚自己的无知,感激他人的揭短。
丰子恺的故事(20120607)
1928年,丰子恺为祝贺恩师李叔同50寿辰,寄去了自己精心绘制的50幅《护生画集》,李叔同非常高兴,很快为画集配上了文字,并回信嘱咐丰子恺,希望他能将此画集续下去,在自己60-100岁大寿时,能够分别再收到画集第2-6集,每集分别画60幅至100幅漫画。丰子恺随即回信,表示定当遵嘱。此后的1929年-1965年,丰子恺分别完成《护生画集》第2、3、4集。
然而,就在丰子恺打算继续完成最后两集时,十年“文革”来了——因为在“文代会”上一番关于“大剪刀”剪出千篇一律的冬青树的发言,刚当上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的丰子恺被错判为上海十大重点批斗对象之首。接下来,游街、鞭笞,日复一日无休止的折磨便开始朝已是60多岁的丰子恺蜂拥袭来。后来,造反派又剪掉了他为怀念已逝多年的老母而蓄了30多年的胡子。人们都以为丰子恺这下肯定承受不了,但没想到他却笑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再后来,丰子恺又被下放到上海郊区,住在一间枕边都是落雪的旧牛棚破茅草屋,在寒风飕飕的雪地里摘棉花,半夜三更被叫起来集训……
问题:丰子恺蹲牛棚期间作《护生画集》了没有?( )
A、作了。B、没作。
虽然遭受到如此虐待,但丰子恺从不敢忘记对恩师的承诺,从没想过要放弃绘画。“护生即护心,慈悲在心,随处皆可作画”。劳动改造期间,丰子恺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继续《护生画集》的绘画,并完成了第5集的90幅画。
76岁时,患上严重肺炎的丰子恺被允许回家养病。其间,丰子恺并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好好休息,而是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开始着手画《护生画集》的第6集——此时与恩师约定的最后一集还有6年时间,但丰子恺似乎隐约感觉到自己将不久于世,于是才拼命画。儿女们怕他累坏身体,把笔和纸都藏起来了。丰子恺就向他们哀求:“你们这是要我的老命呀,快还给我吧。”儿女们只好作罢。《羔跪受乳》、《首尾就烹》等名画就是这个时候完成的。1973年底,丰子恺终于完成了恩师的重嘱,画完了《护生画集》的最后一集的100幅画。这与他送给恩师第一集《护生画集》时,整整相隔了45年。两年后,老人与世长辞。
“我敬仰我的老师弘一大师,是因为他是一个像人的人。”做一个像人的人,这便是丰子恺一生的追求。他用生命完成了这一追求。
(本文改编自牧徐徐的《雪枕边上亦可画》)
关键词:承诺
家庭山:践诺之人,才像一个人。
玄奘的故事(20120609)
公元626年,玄奘在长安遇到了一位印度来的法师,从他那里获悉印度的戒贤法师知识广博,尤其对大乘佛经颇有研究。与法师告别时,玄奘望着那渐没于茫茫汉人群的身影,心想:既然人家能这么远来中国,我为什么就不能去印度求经?
一个“走”字,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公元627年,玄奘开始舍身求法,西行取经。说其“舍身”,是因为玄奘是在未经皇帝允许的情况下,“逃出长安”的,一路上,除了面对艰难险阻外,还要背负违抗朝廷之命的罪名,面临被捉拿的危险。然而玄奘还是上路了,似乎他要身体力行以此证明自己是鲁迅笔下“中国的脊梁”。
现在我们能从不少书籍中看到玄奘的插图,他右手执拂尘,左手捏佛珠,背负佛家弟子专用行囊,行囊顶部有一个遮伞,起到挡太阳和避雨的作用,囊顶有一盏小灯,垂落于他头部。自从上路,这盏灯就一直亮着。它的实质作用是供佛之意,但在多少个黑夜和茫茫大漠中,它又成为玄奘不泯的信念之火。
进入莫贺延碛后,玄奘一个人牵着那匹“健而知道”的老赤瘦马在茫茫大漠中踽踽而行。
一天。玄奘不慎将水袋打翻,等他扑到水袋跟前,水却已经全部在沙子中化为轻烟。没有了水,他万念俱焚——“千里之资,一朝斯馨。”懊丧之中,玄奘准备东返——他知道在没水的情况下再往前走,就是直接走向死亡。但他转念又想:“我先前发愿,若不到天竺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于是拨转马头,口念观音,继续西行。就这样,在燥热难耐的沙漠中,玄奘走了五天四夜。其间人马皆无滴水粘喉。第五天,玄奘和那匹马双双跌倒在沙漠中。也许那匹马真“健而知道”,当玄奘半夜被冷风吹醒后,发现它已站起来,像是得到了很好的歇息。那匹老赤瘦马凭着本能带着玄奘一直往前走去,天亮的时候,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奇景在眼前出现了,前而一片绿草地,旁边有一池塘。
问题:眼前的奇景是海市蜃楼吗?( )
A、是。B、不是。
绿草地和池塘是真的,玄奘和马得救了。
这个颇为离奇的故事无疑是玄奘长行途中的一个高潮。故事虽然很美,但从中凸现出的玄奘的精神仍不可忽视。我们已经听过不少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共同之处是,只有人彻底地把自己投入到孤独无助的环境中,事情的结局才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所谓“绝处逢生”,抑或“置之死地而后生”。中国人是最富有韧性的,所以,中国人对理想的坚贞不渝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而这种坚贞不渝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振奋人心的。
两天后,玄奘到达伊吾(今哈密),对玄奘西行早有耳闻的高昌王麴文泰派人在路口迎接他,热情接待了他,并结为兄弟。临行前,高昌王给玄奘赠送了大量物资,又给前方沿途各国写信,请他们沿途提供方便。正因为有了高昌王的帮助,玄奘在后来的行进中畅通无阻。而后,玄奘爬冰山,过草原,穿越戈壁沙漠,历尽磨难,终于进入了佛国天竺(印度)。
公元645年,玄奘终于回到了阔别19年的长安,他往返之途几乎涵盖了丝绸之路的全部。他带回佛经657部520夹,许多是当时国内之孤本。
一个人要是在经历苦难时,总是能够表现出种种顽强与不屈,那么他就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个不朽的存在。
(本文改编自王族的《玄奘:西天在心》)
关键词:奇景
家庭山:奇景并非坚忍者眼中的海市蜃楼。
孙绍振的故事(20120611)
有一次,一所大学请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绍振去演讲。距约定时间还剩两天时,学生会来了电话,希望更改时间。原因是同一时间有一个青年歌手大奖赛,就在他演讲的会场对面。由于孙绍振的时间表已经排满,无法更改,学生会又不愿意取消,他只好按原定计划前往。
车子开进校门,远远看到外面围了一些人。可是会场里面的座位却空了不少。这时,孙绍振多少有一点发憷。他一边往会场里走,一边想:这些站在门外的家伙是我最大的敌人,他们的动摇性最大,只要我开头几句话抓不住他们,他们纷纷离去的脚步声就足以动摇会场里听众的注意力,这自然会打击我的自信,最后只能是惨败而归。该怎样稳住这些动摇分子呢?孙绍振灵机一动,来了主意。
问题:孙绍振的主意是什么?( )
A、谦虚。B、吹牛。
孙绍振决定干脆放开量大吹。再加上当时突然从遥远的记忆宝库之中,冒出了一个著名的将军讲的一段话:“一上战场,就横下一条心,老子今天就死在这儿了,完蛋就完蛋!”孙绍振不但不紧张了,反而镇静下来,而且灵感也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了。
沉吟未决的几种开场白不翼而飞,孙绍振的嘴巴不由自主地吹了起来:“今天,我走进会场的时候,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要特别感谢那些站在门口和走廊里的同学。因为他们是用躯体语言给我鼓气,宁愿站着,也要听我老头子讲完。而且,他们是经过慎重选择的:在老头子的美和少男少女的美之间,他们选择了老头子的美;在说的和唱的之间,他们选择了说的。因为他们相信:说的一定比唱的好听。”
孙绍振的话还没有说完,满场就欢腾起来。掌声真像一位台湾诗人(余光中)所写的那样,“像鸽群四起”。而那些站在门外的“动摇分子”,也笑着拥进了会场。一些被掌声和笑声吸引过来的大学生,只好挤在门外,有的就爬到了窗台上。一种和谐的气氛形成了,台上和台下互相交流互相鼓舞的语境被创造出来了——在记忆中,那是孙绍振几十年讲课、演说生涯中最幸福的享受。
(本文改编自孙绍振的《敢于吹牛》)
关键词:吹牛
家庭山:吹牛真的可用来鼓气。
蔡公时的故事(20120613)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日本以保护侨民为由出兵山东。5月1日,北伐军进入济南,日本军队和浪人在街道上设置防御工事,双方发生冲突。为平息事态,5月3日,国民政府战地政务委员会外交处主任兼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率领外交随员来到济南与日军交涉。
当晚,50余名日本兵闯入交涉署,大肆抢掠,将外交文件、地图等弃置满地,国民政府旗帜和孙中山画像也被撕毁。蔡公时用日语同日本兵理论:“这是中国政府外交机关,非军事单位……日军应尊重睦邻友谊和外交礼节……”
问题:日军会尊重睦邻友谊和外交礼节吗?( )
A、会。B、不会。
日本兵不等蔡公时说完,就用枪托将他打翻在地,又将署内其他中方外交人员一起捆绑,轮番毒打——“睦邻友谊和外交礼节”只是中国外交的一厢情愿而已。
此时,一日军士兵进来宣读其司令官所下屠杀外交官员的命令,蔡公时镇定地将这个消息翻译给大家:“日本兵要剥去衣服,枪毙我们。我们没法,赴死可也。”日本兵上前,先将蔡公时的耳朵割掉,又残忍地将其鼻子割下,双止剜掉。在极度痛楚中,蔡公时仍大声怒斥不止:“日军决意杀害我们,唯此国耻,何时可雪?野兽们,中国人可杀不可辱!”日本兵见蔡公时骂不绝口,便将刺刀捅入他嘴里,使劲旋转,将其舌头剜掉。据后来侥幸逃出的勤务兵回忆:“当时我虽已血流满面,痛之彻骨,但还惦记着蔡公时主任不知被日军作践成什么样子。我借手电所见,诸人大多有耳无鼻、有鼻无耳、血肉模糊,其状之惨,令人毛骨悚然。蔡主任被削下鼻子,割去双耳,挖去又目后,整个头部和胸前被鲜血染红。”
是夜,蔡公时与交涉署十余名随员全部被枪毙。他们在赴任不到一天之内,即壮烈殉国。
这是惨烈的一幕。史家称,外交官持节被戕,亘古罕有!这是南京大屠杀之前,现代国际史上最惨无人道的一幕。抗战文物收藏家樊建川说,他在读到蔡公时的殉国遗言时,热泪盈眶。“回想蔡先生非常状态下的声嘶力竭之语,我垂首,无语。”
蔡时公是诗人,早年曾写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七律。“英雄血和杜鹃开”“不抱丹心莫错来”“功名都在死中求”等句,忠义之气溢于言表,读来让人荡气回肠。而现在,他称了烈士民国以来第一位抗日烈士。李烈钧的题词称赞他为“外交史上第一人”;冯玉祥为蔡公题词“誓雪国耻”;李宗仁题词“民族精神,千古卓绝”;徐悲鸿则为他创作过巨幅油画《蔡公时济南被难图》。
(本文改编自徐百柯的《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人》)
关键词:外交
家庭山:嘴巴是斗不过敌人的刺刀的。
陶行知的故事(20120615)
有一次,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外出,路过昆山花园时,见一黄包车夫和一个外国水手在理论。陶行知便走过去观看。
原来,水手坐车,两毛钱车费只付一毛,车夫不服,要他补足,水手回过头来打了车夫一记耳光。过路人愤愤不平,同声喊“打!”车夫说:“许多人打一个不算好汉,让我一个人来和他干。”说着,只一拳一脚就把水手打翻在地,水手乖乖地付足了车费溜之大吉。
问题:陶行知对车夫的出手持什么态度?( )
A、支持。B、反对。
当得知车夫姓王后,陶行知伸出大拇指向他致敬说:“您不愧为车夫大王!”
(本文改编自陈勇的《做一品大百姓》)
关键词:好汉
家庭山:做该出手就出手的好汉。
朱晓琳的故事(20120617)
作家朱晓琳在法国里昂读书的时候,有一天与同学相约去爬山,看到山顶上有一座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城堡,虽然通往城堡的小路旁竖着一块警示牌:军事区域,闲人免进。然而他们被好奇心驱使,依然闯入了城堡大门。城堡里警铃声立刻大作,几个法国军人冲出来将这伙来历不明者团团围住,并押往一间小屋,言明须等弄清每个人的真实身份后才能放我们下山。
负责看管的是个年轻小伙子,他两腿分开站立,双手背在身后,一副对待犯人的架势,弄得他们很不舒服。于是,朱晓琳向身边的同伴建议:“我喊一、二、三,我们一起开始对这个年轻军人微笑,看他怎么样。”
问题:小伙子的态度会有什么变化?( )
A、变恶劣了。B、变友好了。
不出一分钟,小伙子招架不住十来张对他微笑的面孔,先是改变了僵硬的站立姿势,然后又请他们坐下来等待,甚至问他们想不想喝一杯咖啡。等到朱晓琳他们的身份被确认后,小伙子又主动送他们抄近道下山,最后像朋友般握手告别。
有一年夏天,朱晓琳在希腊首都雅典逛老城区“帕拉卡”。一个边抽烟边在门口招徕顾客的旅游品商店老板,看见一群游客走过来,情急中想甩掉烟蒂去招呼客人。没想到,烟蒂不偏不倚正好扔在朱晓琳的手臂上,皮肤顿时被烫出个大水泡,疼得她直跳脚。老板见状吐出一连串的“对不起”,之后又送朱晓琳一个无比灿烂的希腊式笑容,老板边笑边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顿时,朱晓琳手臂上的疼痛和心里的窝囊气被眼前的笑容化解,笑着走进老板的商店,买了不少漂亮明信片。
世界名模辛迪·克劳馥在她的一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女人出门时若忘了化妆,最好的补救方法便是亮出你的微笑。
所以,微笑是最美也最管用的交际语。
(本文改编自朱晓琳的《微笑是一句世界语》)
关键词:微笑
家庭山:微笑是最美也最管用的交际语。
袁隆平的故事(20120619)
1958年,第一次听到了农业“八字宪法”( 水、土、肥、种、密、保、工、管),袁隆平并不知道这是毛泽东说的,以为是农业部定的,脱口而出一句:“光是这八个字可能不行,少了一个字,还应当加一个字——‘时’,农作物讲究一个‘时’,不按农时,就违背了规律。”同事说:“这是毛主席说的。”袁隆平再次脱口而出:“毛主席不是学农的。”
不曾想,有个运动积极分子听到了,立刻记下时间地点及“恶攻”内容,打了小报告。谢天谢地的是:该分子因为听到了“不良”分子的“反动”言论,就像初出茅庐的侦察兵,一激动就坏事,才发现敌人伸出个脑袋就行动,结果漏掉了后面的航空母舰——袁隆平的那句“毛主席不是学农的”,她竟然没听见!结果教育批判袁隆平的时候,就只有那一句“八字宪法”还应该加一个“时”。但是就这样的分量,也够袁隆平受的了。
这句招祸的话像一柄剑一样悬在他的头顶,伴随袁隆平走到了8年之后的“文化大革命”——账还是要算的,“文革”一到,“运动积极分子”立刻提供炮弹,袁隆平认为,这一回在劫难逃了。单位里也设了牛棚,组建了劳改队,袁隆平要蹲的牛棚“棚长”是他的同事。当时,工作组还让“棚长”腾点地方出来,搭个铺,替袁隆平准备一个名牌,挂到床边,等袁隆平报到。哪知,袁隆平一直没去报到。
问题:袁隆平没来报到的原因是什么?( )
A、袁隆平有关系。B、袁隆平有技术。
袁隆平也听说就在这两天,工作组要把他送进牛鬼蛇神小队了。意外的是这一天工作组长找他谈的是试验田的事,只字没提“八字宪法少了一个字”,并告诉他可以不到牛棚报到。这对袁隆平来说已经是天大的喜讯了,更何况还可以弄他的杂交水稻,第二天他挑着担子,哼着小调,往试验田送肥去了。
“棚长”释放后问袁隆平何以逃过这一劫,袁隆平也蒙在鼓里。袁隆平后来问原先的工作组长才知道,就在要把他送进去的前一天,“上头”来了一份“抓革命,促生产”的通知,要求对袁隆平的试验田予以重视。在没有别人懂得杂交水稻的情况下,只能放他一马。
(本文改编自吴非的《革命不能不吃饭》)
关键词:重视
家庭山:可有关系,不可无本事。
中医师的故事(20120621)
作家张小娴的弟弟小时候常看中医,有趣的是,医务所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欢乐的,从不哭闹。张小娴的弟弟也一样,每次看完病,那位慈祥、脸上永远挂着笑容的中医师就会拉开他办公桌的第一个抽屉。
问题:这个抽屉里放的是中药吗?( )
抽屉里面放满了玩具。每个小孩子如果乖乖看病的话,就可以得到奖赏——任意在里面挑一件玩具带走。
张小娴小时候,一位住在她家附近的的叔叔每次见到她,都会从口袋里拿出一盒橡皮糖给她。这让张小娴好怀念。
杂技小丑的口袋里也总是放着七彩的果汁糖,用来哄孩子。但糖果不单是可以用来哄孩子的,也可以用来哄大人。所以,口袋里的奖赏,纵使毫不贵重,也使人愉悦。
(本文改编自张小娴的《口袋里的奖赏》)
关键词:奖赏
家庭山:多一些口袋里的奖赏。
张作霖的故事(20120623)
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侵入中国,让备感洋人欺辱的中国人又尝到了做亡国奴的滋味。日本人对中国“以华制华”,也就是借用中国人统治中国人。而这个中国人又不能是一般的官员或富翁,必须是过去当过首脑,有些威望的人。北洋的军阀头目便成了他们争取的主要对象,而日本人打主意最早的莫过于土匪出身的东北王张作霖。
某次,张作霖出席日本人的酒会,三巡酒过,一位来自日本的名流力请大帅当众赏字——他也许知道张作霖出身绿林,识字有限,想当众出他的丑。但他抓过笔就写了个虎字,然后题款,在叫好声中,掷笔回席,那个东洋名流瞅着“张作霖手黑”几个字笑出声来。随从连忙凑近大帅耳边提醒,“大帅写的‘手墨’的‘墨’字,下面少了个‘土’,成了‘黑’了。”
问题:张作霖知道“墨”下有“土”吗?( )
A、知道。B、不知道。
哪知张作霖一瞪眼睛骂道:“妈了个巴子的!俺还不知道‘墨’字怎样写?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吗?这叫‘寸土不让!’”在场的中国人恍然大悟会心而笑,日本人则目瞪口呆。
日本驻奉天总领事吉田茂有一次为中日交涉,曾向张盛气凌人地说道:“你要真不接受的话,日方当另有办法。” 张乃反唇相讥地答道:“怎么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尽管拿出来,难道又要出兵吗?我姓张的等着你好了。”说完话,起身送客。1928年6月4日,当张作霖的专车开到皇姑屯附近时,日军按动电钮,蓝色铁甲车被炸得粉碎。
人生有大是大非,卖国不卖国就是大是大非;人生有做人的底线,不当汉奸就是一个底线。受不住底线的,必然会落得千古骂名;守得住底线的,就会为自己的人生写下最后的光荣。
(本文改编自刘兴雨的《最后的试卷》)
关键词:底线
家庭山:寸土不让,底线不失。
丁聪的故事(20120625)
1916年,丁聪出生于上海。其父丁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耳染目濡下,丁聪喜欢上了画画,且天赋极高。当时,对丁聪的生活和艺术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是张光宇、叶浅予。他们的漫画描摹了上海市井的百态,对丁聪触动很深,影响了他后来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画风。
“七七”事变后,丁聪的漫画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改变了他的思想,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道路。这种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像一条红线,一直贯穿于丁聪的作品之中。抗战后,丁聪回到上海,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讽刺漫画,有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以致有些作品一出来,便遭到国民党雇佣流氓的撕毁。他也因此被誉为“文化界的将军”。
1949年年初,丁聪被任命为《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丁聪仍坚持自己的讽刺漫画,由此成为历次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资深“运动员”。从 “反右”到“文革”,丁聪都在劫难逃。1958年的一天,丁聪去了北大荒劳动改造。在北大荒,身为猪倌的丁聪“贼心不死”,偷偷画画——正是这些画,帮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使他恢复了自信和乐观。
“文革”开始时,丁聪被分配到美术馆扫地、写标签。不许画画,他就偷偷地在展出作品的废标签后面画上漫画。白天要劳动,画画的时间难保证。丁聪正发愁时,赶上单位体检,查出来丁聪血压高,单位给放了一个星期假治病。丁聪这可乐坏了。为了能争取一段完整的创作时间,丁聪不吃药。一周很快过去了,复检时,丁聪( )一口气。
A、深吸。B、憋着。
为了让血压继续高下去,丁聪故意憋着一口气,终于又争取到了一个星期的假。就是利用这两个星期,丁聪赶出了30多幅鲁迅小说插图。
1979年春,丁聪刚被宣布“没事儿”后,迎来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作黄金年代。三中全会到80年代的一段时期,是丁聪认为最开放的时代。他继续以笔为刀,针砭时弊。他的讽刺漫画与当时的讽刺相声、伤痕反思文学、电影话剧一起,组成了文化解放的潮流。“对社会不良现象的讽刺,实际上对政府是有好处的。英美都没有限制,法治国家,什么题材都可以。”身为丁聪右派时的“难友”、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曾作打油诗一首:“丁侯作画不糊涂,笔底才情敌万夫。今日语言无禁忌,只缘身畔无仙姑。”
总之,丁聪的一生始终不曾放下手中的画笔,他所有的漫画题材也都来源于他的生活和对社会的观察。无论身处什么年代,他的漫画都持有平民的立场和批判的眼光,几乎从不歌功颂德,而是执著于对社会负面现象的揭露,就如同一只牛虻狠狠叮在时代庞大躯体的病灶上。可以说,他是一个对中国现实的丑陋发出个人讽刺的勇猛斗士,他是一个幽默的、热情的、有赤子之心的知识分子。而他的一生也演绎了一名知识分子最应具有的品格:对时代的追问和对良心的追求。
2009年5月26日,一代讽刺漫画大师丁聪溘然长逝。在遗嘱中,他吩咐家人:不留骨灰不搞仪式,“我是普通画人就普通离去”。
(本文改编自宗红的《丁聪:时代身上的牛虻》)
关键词:牛虻
家庭山:做智勇双全的斗士。
顾城的故事(20120627)
顾城一辈子都穷,一向为了这个钱犯愁。
他的稿费非常少,都是五块七块三块的。为了节省开支,顾城做一大锅白菜粉丝豆腐,天天跟他老婆谢烨两个人吃这个。一锅菜,中午吃剩了就晚上吃。后来1992年到了美国,美国佬发给他们钱,三天两百块美金,而早饭是旅馆给,晚上经常有宴请和Party,每天几乎就一顿午餐需要自己解决,附近吃一碗海鲜面,有大虾、鱼片、肉片,一大碗面才四块九,加小费也不过五块五。但就这个他都舍不得花——他把早餐的七块蛋糕吃了,然后就去睡觉,睡到下午四点起来,准备吃晚饭。
有一次,写诗的一帮朋友到宾馆去看舒婷。看过后,舒婷就到附近的饭馆请他们吃饭。一帮诗人就自顾自坐在椅子上说说笑笑,看着舒婷去点菜,付钱,一盘一盘给他们送菜,送啤酒,却没有一个男子汉过来帮忙。这让舒婷当时觉得,北京人太混蛋了,根本不像绅士!结账的时候,只有顾城拿了一张十块钱,来跟舒婷争着付。
问题:这是一张怎样的十块钱?( )
A、干干净净的。B、皱皱巴巴的。
这是一张非常小心地折得干干净净的十块钱。当然,舒婷没有要他付钱。
也许正因为这件事,在舒婷看来,比较其他男人,顾城还是显得比较像男子汉,有点绅士风度,不是一个小气的人!
(本文改编自舒婷的《回忆顾城和谢烨》)
关键词:绅士
家庭山:勤快点,大方点。
小选手的故事(20120629)
一次,网友艾欣在其博客上讲述了自己观看某综艺节目后的感受:
有一个小选手,大概只有7岁的样子,在海选晋级后对妈妈说:“妈妈,您太辛苦了,我只能用成绩来报答您,谢谢妈妈。”说着说着,泪水稀里哗啦往下流来。
问题:艾欣为这个小选手感动了没有?( )
A、感动了。B、没感动。
可眼前的这个小孩却丝毫没有感动我,甚至有点觉得这个小孩不那么可爱。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一个7岁的小孩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身为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者,尼尔·波兹曼认为,正是现代传媒的影响才使童年过早“消逝”。尼尔说:“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伪成人’,实在令人痛心和尴尬。”亳不夸张地说,今天几乎儿童的一切都在成人化。而当孩子沦为成人娱乐的附属品时,天真就注定要过早地离他们远去。
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一个人长大了若不能怀恋自己童年的痴拙,若不能默然长思或仍耿耿于怀孩提时光的往事,当是莫大的缺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任何教育都不能以抹杀孩子的天性为代价。让天真无邪的少年承担成人的重负,并教以‘官僚习气’,只能证明家长的无知和功利。”
也许正因如此,在《中国达人秀》节目中成名的小选手张冯喜,以模仿周立波的海派清口而引发观众爆笑连连。然而,周立波本人却并不以为然,对其的评价很耐人寻味:“是个天才,但是没有天真。”
(本文改编自晓德的《早熟的童年》)
关键词:天真
家庭山:宁要天真,不要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