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篇学商篇财商篇
点击:3948 月份:2009-11
温馨提示:一得斋所有文章和猜猜看问题已经全部更换,更为合理、贴切,有助于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有益于孩子提高能力。可以注册家庭山故事网正式会员后,登录进入猜猜看环节。
孙武的故事(20091101)
孙武的父亲是个有名将领,孙武小时候的一天,家里来了许多将军,他们在客厅商谈军情。
问题:父亲会不会把孙武赶到一边去呢?( )
A、会。B、不会。
父亲从不阻止年幼的孙武旁听,甚至鼓励孙武参言、讨论。当孙武有好的见解时,还给以赞赏。
问题:父亲会不会带他去战场呢?( )
孙武13岁时,父亲还默许他到战场实地考察。
孙武,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鞋子的故事(20091102)
孙膑被庞涓敲碎了膝盖骨后,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然后缝成鞋子穿。据说,孙膑就是穿着这种鞋子乘车指挥作战,打败庞涓的。
问题:孙膑发明的是什么鞋子?( )
A、皮鞋。B、皮靴。
答案:皮靴,否则不能到膝盖处。
法国一个伯爵有一双畸形脚,为了不至于太难看,他设计了一种鞋子穿到脚上,以掩饰自己的不足。没想到,人们反而觉得它的式样新鲜奇特,争相效仿。
问题:伯爵发明的是什么鞋子?( )
A、尖头鞋。B、高跟鞋。
答案:尖头鞋,高跟鞋(非尖头的高跟鞋)不足以掩饰脚的畸形。
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的身材矮小,总觉得不足以在臣民面前充分显示自己高贵的气质,于是就吩咐手下人为他定制了一种鞋子。结果,法国的贵族们看着眼馋,也纷纷仿效,并很快传遍全国乃至欧洲大陆。
问题:路易十四定制的是什么鞋子?( )
不用说,是高跟鞋了,否则不足以显示自己的“高贵”。
蒋坚的故事(20091103)
蒋坚小时候,一次跟着叔父出去游春。走到一座古庙前,见许多人围着寺庙议论纷纷,就前去观看。原来,寺庙里死了个和尚,差役正在追查凶手。蒋坚在大殿周围走了一遭,然后对叔父说:“我看凶手就是那个坐在大殿右边角落念经的老和尚。”叔父慌忙捂住侄儿的嘴,让他不要瞎说,这可是人命关天的事,不能冤枉人。
问题:蒋坚还会不会“瞎说”呢?( )
蒋坚却坚持己见。叔父问他有什么根据。
问题:蒋坚是怎么判断的呢?( )
A、听说的。B、眼看的。
蒋坚指着那个老和尚说:“你看他念经的样子!”叔父望去,果然那个老和尚手里捧着一本佛经,低眉垂眼却心神不定,不时拿眼角东张西望,根本就不像专心念经的样子。叔父便悄悄把这情况报告了旁边的一个差役。
问题:蒋坚的结论正确吗?( )
A、正确。B、不正确。
差役将话递给头头后,那个老和尚受到讯问,只一袋烟的功夫,做贼心虚的老和尚就交代了杀人的罪行。蒋坚后来成为一个能干的官员,破了许多离奇的案子。
司马光的故事(20091104)
司马光6岁时读书,但总是背不过别人,就以为自己笨。父亲告诉他,读书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要先了解它的意思,还要会举一反三。于是,司马光开始把书当作一件事或一个故事去读去思考,有时候还融入自己的想法,把书编成一件事或一个故事。
问题:这个办法管用吗?( )
A、管用。B、不管用。
司马光找到了诀窍,觉得背书不再是苦差事了,并很快超过了其他同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对问题思考得越深刻,记忆就越牢固。
家庭山补充:读书时无聊时,不妨加工一下,或许效果更佳。
冯玲珑的故事(20091105)
冯玲珑的父母注意从小开发孩子的智力。为了启发玲珑的思维,父母注重从生活中寻找教材来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和思考。比如,孩子刚会走时,还没有见过树,父亲就带着他来到树下,让他观看树的样子。
问题:父亲会不会摇晃这棵树呢?( )
等冯玲珑东张西望看得兴致已过,父亲就用手去拨弄一下树枝,使树摇晃起来。这就给孩子一个印象:静止的东西用手去动就会活动起来。孩子看了就又来兴趣了,甚至也举起小手想亲自拨弄一下。
问题:父亲让不让冯玲珑去拨弄呢?( )
A、让。B、不让。
父亲当然是鼓励儿子动手的。
一次,父亲带着冯玲珑去动物园 ,看到笼子里叽叽喳喳的小鸟还有地上吃食的鸽子。
问题:父亲还会不会扬手惊动这些小动物呢?( )
父亲于是把手一扬,让冯玲珑看看鸟儿展翅飞翔的情景。您可能认为这样做并不好,但其实鸟儿们并不会因此受到负面的影响。诸如此类的事,都在冯玲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使他后来总爱观察事物并思索事物之间的联系。
冯玲珑,19岁时考取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
巴尔肯的故事(20091106)
一次宴会上,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巴尔肯博士提议,每人使用最简短的话写一篇自传,行文短到甚至可以做墓志铭。其中一个满脸沮丧的青年,交给巴尔肯通篇只有3个标点符号的自传:一个破折号(──),一个感叹号(!)和一个句号(。)巴尔肯问他是什么意思,年轻人凄然作答说,破折号表示自己一直横冲直撞去做事,感叹号表示总是不顺心而伤心自叹。
问题: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 )
A、圆满结束。B、彻底完蛋。
年轻人接着说,句号表示自己到头来只好完蛋。巴尔肯听后略一沉思,提笔在这篇自传的下边写了起来。
问题:巴尔肯写的是什么?( )
A、英语句子。B、标点符号。
巴尔肯也画了3个标点符号:一个省略号(……),一个问号(?),还有一个小符号。接着博士鼓励青年说:“青年时期只是人生的一个小站,但道路漫长,希望无边,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
问题:巴尔肯用什么符号表示“一个小站”呢?( )
A、逗号。B、顿号。
答案:巴尔肯用的是顿号(、)。
富兰克林的故事(20091107)
富兰克林小时候在哥哥的印刷厂时,经常利用各种机会找书读,书读得多了,便萌生了写书的念头。但因为上学时间太短,写作水平不高,富兰克林便想了一个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办法。他找来自己最喜爱的作家的文章,逐句地给每个句子的意思做个简短的注释,等到原文基本忘光的时候,便根据注释试着写一遍。
问题:他写完以后干什么呢?( )
A、找人修改。B、对照原文。
然后,富兰克林再把自己写的文章跟原文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并逐步完善。
问题:这个办法效果如何?( )
A、很好。B、一般。
如此下了一番功夫后,富兰克林的写作能力果然进步很快。
富兰克林,多才多艺的前美国总统。
岳飞的故事(20091108)
岳飞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天,母亲姚氏教岳飞读完书后,对他说:“光读书不行,你也得练习写字。我积攒了点零钱,你拿去买些纸笔,我再教你练字。”
问题:岳飞去买纸和笔了吗?( )
A、买了。B、没买。
岳飞想了想说:“娘,不要买了,我自有办法。”说着就跑出了门外。姚氏感到很奇怪。不一会儿,岳飞带着东西回来了。
问题:岳飞带回来的是什么?( )
A、白纸毛笔。B、沙子树枝。
只见岳飞端了满满一簸箕细沙,上边放着几支削尖的树枝。他说:“娘,你看,这就是我的‘纸’和‘笔’。既不用花钱,又用不完,多好!”姚氏说:“这倒也挺好,难得我儿这么懂事。”说完,她就把沙子铺在地上,用树枝教岳飞写起字来。
张衡的故事(20091109)
张衡小时候是一个贪玩的孩子,遇到好的天气,他就在院子里或外面玩儿个没完。
问题:玩儿对张衡有好处吗?( )
A、有。B、没有。
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张衡在院子里玩了一整天后,他无意中发现自己影子的位置好像并不是固定朝一个方向的,而是随着太阳的位置在不停地变动。于是,张衡就开始留意起自己的影子来。结果,后来的几天,张衡发现自己影子的位置变动有一定的规律,相同的时间段就会朝向相同的位置。张衡当时非常兴奋,因为从中学会了一项本领。
问题:这个本领是什么呢?( )
A、发现规律。B、利用规律。
张衡发现了自己影子的规律后,就学会了看影子识时间。比如每当他看到自己的影子缩成最小的一团时,他就提醒妈妈该做饭了。
问题:张衡提醒妈妈做什么饭呢?( )
A、早饭。B、午饭。
于是,张衡就提醒妈妈该做午饭了。不但如此,张衡还养成了好观察、好思考、好学习的好习惯。当然,比张衡厉害的还有一个贪玩的小孩儿叫牛顿——他利用影子的特点发明了一个太阳钟。
波施、卢瑟福的故事(20091110)
波施小时候,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金属制品商店,在商店旁边有个小工厂。
问题:波施喜欢到哪个地方玩儿呢?( )
A、商店。B、工厂。
这个小工厂是波施最喜欢玩儿的地方,经常一放学就跑到那里去玩儿,有时候作业也忘了做。那里有钳工、木工的各种工具,师傅们经常教他怎样使用。慢慢地,波施也就很在行了。
波施,德国人,193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卢瑟福小时候也喜欢玩儿,爱动手动脑,修修补补是他的拿手好戏。他的家里有个用了多年的大钟,经常停摆,大家都认为无法修理了。卢瑟福把旧钟拆开,给每个零件做好标记,清洗了油泥,然后重新装好。
问题:卢瑟福修好了吗?( )
A、修好了。B、没修好。
结果,大钟竟然被他修好了。
卢瑟福,新西兰人,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林罗辅的故事(20091111)
林薇薇的父亲林罗辅在妻子于惠敏怀孕的时候,一有空就到长春市图书馆查找优生优育的资料。当他得知电磁场对胎儿的智力有影响时,开始警惕起各种电器来,便从北京一个电子研究所工作的老同学那里,借来一件电磁屏蔽工作服给妻子穿上。
问题:林罗辅这样做有意义吗?( )
果然,“干净”的磁场空间对胎儿的发育非常有利,林薇薇一出生就会冲着爸爸妈妈笑,一个星期就咿咿呀呀地跟着妈妈学说话了。为了进一步开发林薇薇的智力,林罗辅决定对她的大脑进一步开发。林薇薇3个月大的时候,一天,于惠敏正在给林薇薇喝牛奶。林罗辅下班回来见了,就走了过去。
问题:林罗辅将做什么呢?( )
A、替妻子喂奶。B、夺走奶瓶。
林罗辅并没有替妻子喂女儿奶,而是突然把奶瓶从她嘴里拿开。林薇薇自然很疑惑,张着嘴巴,眨着眼睛四处寻找:奶瓶怎么突然不见了?稍停了一会儿,林罗辅把奶瓶又送到她嘴边,林薇薇于是又高兴地吸吮起来。
问题:林罗辅这样做好吗?( )
A、好。B、不好。
这种突然间的改变,对于婴儿大脑神经元的刺激作用非常明显。林罗辅就是通过周围环境的人为改变来刺激女儿大脑发育,从而达到开发女儿智力的目的,同时也让女儿习惯了周围实物的突然变化,对抗挫折能力也很有帮助。林薇薇8个月大的时候,已经能够说很多词了。10个月时,林薇薇已经会简单提问题了。
问题:林罗辅会不会直接告诉女儿答案呢?( )
然而,对于女儿的发问,为了不让她失去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林罗辅不像一般的家长那样马上把答案告诉她,而是让她先想一想。即使女儿回答得不对,林罗辅也会高兴地表扬女儿,然后再把答案告诉她。时间长了,林薇薇自然而然形成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猜”答案的正确率越来越高。
林薇薇,哈尔滨人,剑桥大学数学才女,曾于2006年全英大学生数学联赛中,和同伴一起以92.7的高分夺冠。伦敦《卫报》以头条位置做了报道,英国皇家数学联合会名誉会长、普林斯顿数学奖获得者克劳门德教授也感叹地说:“这样的数学天才的出现,只有感谢上帝。”
任环的故事(20091112)
任环从小得过哮喘、尿崩症等严重疾病。为了减轻女儿的病痛,父母决定念书给她听。
问题:父母念的是哪一类书呢?( )
A、中华经典。B、诗歌童话。
父母给任环念了大量的儿歌和童话,父亲还特别喜欢用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她听。这些儿歌、童话以及父亲编的故事给了任环丰富的表达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任环从7岁时开始写诗,12岁就已经在全国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童话等近百篇,还出版了两本诗集,成为小有名气的小诗人。
诺贝尔的故事(20091113)
诺贝尔9岁时,随母亲和哥哥们来到俄国,与取得辉煌成功的化学发明家父亲团聚。父亲为孩子们请来了一位学识渊博的俄罗斯家庭教师,教他们学习俄语。诺贝尔的聪颖和高涨的学习热情,让老师大为惊喜。根据诺贝尔的要求,老师还同时教授英语、法语和德语。为了同时学好这几门外语,诺贝尔想了一个办法。比如,他学习法语时,便找来一本书翻译。
问题:诺贝尔找的是什么书?( )
A、法语教材。B、法国名著。
诺贝尔将法国作家伏尔泰的作品试着翻译成自己熟悉的瑞典语,然后再根据翻译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
问题:这另一种语言是哪一种语言呢?( )
A、英语。B、法语。
然后,诺贝尔再将用瑞典语回译成法语,再同伏尔泰的原文对照,比较出入,纠正翻译不当的地方。
问题:这种学习方法效果怎么样?( )
这种独特有效的训练果然很不错,使得诺贝尔16岁时就精通了5种语言。
迪斯尼的故事(20091114)
迪斯尼小时候很喜欢自己的小妹妹。在堪萨斯居住时,妹妹得了麻疹,发着高烧。为了帮助妹妹减轻痛苦,迪斯尼一有空就陪着她玩,不是给妹妹讲笑话,就是给妹妹画画。
问题:迪斯尼给妹妹画的是什么画呢?( )
A、油画。B、漫画。
他花了一番功夫,动了许多脑筋,为妹妹绘制了能够翻动的一组组漫画——这也正是他后来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林奈的故事(20091115)
林奈是瑞典的博物学家,他喜欢养花。在养花期间,他发现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比如,蛇麻花大约在凌晨3点开花,牵牛花大约在4点开花,蔷薇、月季大约在5点开花,蒲公英大约在6点开花,仙人掌的看好时间在10点,午时花每到中午的时候,会准时开放,紫茉莉在17点开花,待宵草在20点的时候开花。花儿不知道时间,为什么会按照一定的时间开放呢?原来花儿的体内有一台神秘的“生物钟”,提醒花儿在什么时候开放,又在什么时候休息,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这个大家都容易理解,但问题是,如何利用这个自然规律有所发明创造呢?林奈于是就四处收集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然后挑选了几盆摆到自己的书桌上。
问题:林奈挑选了几盆花?( )
A、14盆。B、24盆。
林奈挑选了24盆花,这些花大致会在24个时间点开放。然后,林奈按照他们各自开放次序的早晚,摆在自己的书桌上,形成了富有自然情趣的“花钟”。他只要看一看什么花在开放,就能知道当时大约是几点了。据说,在日内瓦的莱蒙湖畔,就有一座巨大的花钟,钟面上的花有两万多株,光是时针和分针就各有两百多公斤。如果您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和家人一起做一个花钟玩玩儿。
迈克尔的故事(20091116)
英国人迈克尔说,记忆就像邮件的碎片,你需要把相关的碎片合在一起,才能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为此,迈克尔还举了个例子:比如,你想记住“抽烟”的法语单词“fumer”,就可以联想到另一个相似的熟悉的单词,这样就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容易记住记牢。
问题:迈克尔联想到了什么样的单词呢?( )
A、window。B、fumes。
迈克尔说,你就记住,这个词和英语单词“fumes”很相似。然后,你由这个英语单词很容易就想起来“fumer”怎么拼写了。
迈克尔,全名迈克尔·安德森,英国圣安德鲁大学教授。
李先颖的故事(20091117)
李先颖刚上小学的时候,妈妈就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培养。每次下班回家后,妈妈就把李先颖叫过来,做一件最重要的事。
问题:这件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呢?( )
A、做作业。B做手工。
母亲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训练李先颖剪纸、折纸。李先颖对此非常感兴趣,学得非常快,一张张普通的白纸在他手里几分钟内就变成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手工制作不仅极大地锻炼了李先颖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他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习成绩超凡出众。
李先颖,湖南人,第45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
毕淑敏的故事(20091118)
毕淑敏小时候,有一次老师出了个作文题目叫“一次谈话”。一般的同学写的都是自己做了一件错事,被爸妈或其他人批评了一顿,于是铭记在心等等。也有的写同学之间闹了点儿小误会,一谈心就和解了。这两种写法她都想到了,而且都是面对面的谈话方式,毕淑敏自然想写得与众不同,而且想写一次更奇妙的谈话。
问题:毕淑敏想写的谈话奇妙在哪呢?( )
A、写信方式。B、电话方式。
毕淑敏想啊想啊,突然就设想出通过电话同一位非洲黑人小朋友谈话,谈他们的苦日子和她们的幸福生活。毕淑敏的语文老师是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平时经常给她的作文很好的评语,并不止一次批过“5+”的分数,还经常在课堂上读她的作文,这次自然对毕淑敏更是赞赏不已。
盛中国的故事(20091119)
在盛中国学琴的道路上,母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培养。
问题:她首先教给儿子的是什么呢?( )
A、拉琴。B、善良。
母亲首先教给盛中国的不是音乐,而是做人、做艺术家的最起码的品质。她说:“善良和同情是一个音乐家最基本的素质,因为音乐和艺术是表达人的情感的。如果一个人对他人缺乏爱心和同情心,他怎么可以表达艺术?又怎么去用艺术来感动人呢?”
盛中国十几岁在音乐学院上附中的时候,一天在一个小铺吃饭,一碗汤和两根油条。正吃着,进来一个要饭的,年纪和盛中国相仿。当时,盛中国的汤已经喝了一半了。
问题:他会不会把剩下的汤给要饭的呢?( )
盛中国看了一眼吃了一半的东西,心想,如果把吃剩下的倒到他的碗里,好像也可以,但突然他又想,假如我是那个小孩会怎样想呢。结果,盛中国为了不伤及要饭的自尊心,便重新给那个要饭的买了一份汤和油条。当时在场的人和那个要饭的都没想到盛中国会这么做,他们的内心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盛中国后来说:“在今天我对别人始终怀有一份理解和善良,假如我身上有一种为人所称道的品质精神,那么这种品质和精神就是我母亲所赋予的。而正是这种品质精神,促使我能够更好得表达我的音乐。”
李四光的故事(20091120)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筋,凡是他遇到不理解的事情,总是刨根问底,直到满意为止。李四光在湖北官办的新学堂里上学时,每到放寒暑假回到家乡,常想用自己学的知识为家乡办点事。一天,他看到村里人吃的水都是门前水塘里的水,认为不干净卫生,就有了想法。
问题:李四光的想法是什么呢?( )
A、净化水。B、挖水井。
于是,李四光就决定自己动手在屋后挖口井。可惜他不懂地质学,挖了很深了,还不见水。
问题:李四光会不会继续挖呢?( )
李四光只好作罢,就又想了一个人工过滤的办法,买来一口大缸和一口小缸。在大缸的下端凿了一个孔,装一根竹竿做管子,缸底放一层石子和沙子,又盖了一层白布,把挑来的塘水倒在大缸里。塘水经过沙石和白布的过滤,从竹管流入小缸内,浑水变成了清水。乡亲们跑来看,都称赞李四光为乡亲们做了件大好事。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爱心的产物,而且爱心也是促使人上进的动力。当年,阿基米德看见一个老人在吃力的往梯田上担水浇地,于是就动了发明手摇水车的心思。而且,他也成功了。
郑板桥的故事(20091121)
郑板桥小时候,有一天,附近的一位乡绅取出一幅《斗牛图》,向众人炫耀。因为是名家作品,又是乡绅收藏的,马上便招来一大批围观者。他们指着图中两只翘尾巴的斗牛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是唐代戴嵩的作品,真是神来之笔。”有的说:“这牛画得气势非凡,唐朝以后画牛的没有一个能赶上他。”还有的说:“这件收藏品恐怕价值胜过良田百亩。”在附近和小朋友一起放牛的郑板桥看到这边这么热闹,便也围了上来。
问题:郑板桥对这幅画的态度是什么呢?( )
A、赞赏。B、批评。
在一片赞美声中,郑板桥冷笑了两声。乡绅非常恼火,问他是什么意思。郑板桥不慌不忙地说:“两牛格斗,必用两腿夹住尾巴。这幅画上的牛都是翘尾巴的,怎么能说是好画?”那位乡绅张了张嘴,想不出什么恰当的理由来反驳,迅速把画收好悻悻而去。
李阳的故事(20091122)
李阳一次到《咏乐会》做客,说自己10秒钟就能教会一个从来不说英语的人说英语。李咏不信,便邀请台下一个来宾到台上测试。
问题:李咏叫的是怎样的一个来宾呢?( )
A、年轻人。B、老人。
李咏可是够损的,竟然把一个老人叫到台上,让李阳当场演示。但李阳却是胸有成竹,他不慌不忙地在黑板上写了三个英语单词:education 、Fish、 chicken,中文的大致意思分别是:教育、鱼和鸡肉。然后,李阳开始教,李咏开始计时,甚至还捣鬼提前了1秒钟。只见李阳把嘴附到老人的耳边偷偷说了几句话,老人则边点头边微笑,好像很受用似的。当李阳说可以的时候,李咏马上看表,结果是用了不到8秒钟。接下来,测试开始。
问题:李阳能在10秒钟内教会老人吗?( )
A、能。B、不能。
没想到,老人不但能够准确地读出三个英语单词,而且居然是标准的美式发音。李咏和在场的来宾十分惊讶,问老人李阳是怎么教的。老人笑着说:“李阳老师的方法很简单,也很有趣。他告诉我‘education’就记作‘爱就开心’,‘Fish’就记作‘费时’,‘ chicken’就记作‘去啃’。并解释说,爱教育就开心,鱼和鸡肉要费时去啃。”李咏一听,哈哈大笑,对李阳佩服得五体投地,转身便拜了李阳为老师。
倪世明的故事(20091123)
倪世明出生以后,还没满月,他的奶奶就成天抱着他唱儿歌。
问题:唱儿歌对开发倪世明的智力有好处吗?( )
结果,奶奶的儿歌使得倪世明说话比其他一般孩子都早。会说话后,家里人每天都教他一两个生字,有时候是儿歌和算术。这样到了4岁的时候,倪世明不仅能熟练进行百以内的加减法,还能认上千个汉字。
问题:倪世明愿意学习这些内容吗?( )
A、愿意。B、不愿意。
倪世明的父母教他学习汉字和算术,不像一般的家长那样生搬硬套,而是寓教于乐。因为工资不高,父母就自己动手用小木头块做识字拼图、谜语卡片等益智玩具,每天晚上摆在炕头上给倪世明玩儿。后来,一种小红帽的拼图游戏吸引了倪世明,他经常会为了弄明白鱼头朝向而废寝忘食。玩着学让倪世明的学习效率特别高,而且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2004年6月,黑龙江宁安市人,15岁时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正式录取。
于永正的故事(20091124)
一次,于永正听一位教师教《乌鸦喝水》。读到“乌鸦把一个个石子衔起来,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地升高了”时,老师问“慢慢”可以换个什么词来代替。同学们有说“渐渐”的,有说“一点一点”的,也有说“逐渐”的,老师高兴地予以肯定。忽然有个小朋友说:“还可以换‘慢腾腾’——瓶子里的水慢腾腾地升高了。”
问题:老师说行不行呢?( )
A、行。B、不行。
老师微微一笑,说:“不行啊,‘慢腾腾’用在这里不合适。”也许在老师看来,“慢腾腾”一般是用来描写人或动物的,而水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于是,本来还为自己的突发奇想而兴奋的小朋友,听老师这么一说,羞愧地坐了下去。
问题:这个词究竟行不行呢?( )
于永正听后心海起了波澜。老师说得对吗?对的。因为在大人看来,这样说不符合日常语言规范。但是,在孩子眼里什么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那么水自然也是如此。而且,因为急于喝到水的心理作怪,乌鸦眼里的水肯定是“慢腾腾”的。所以,这样看来,水“慢腾腾”地升高也是合情合理。然而,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无意中打击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抹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试教育不常常如此吗?
于永正,江苏省特级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吴承恩的故事(20091125)
他在私塾学习期间,除了学习经书,还有多种爱好,对诗、词、赋、曲无所不读,尤其爱读神奇故事和民间传说。年终亲戚朋友给的压岁钱,他一分一文也舍不得花,都去市场买了那些稗官野史和笔记小说之类的书。一天,他正看得津津有味时,被私塾先生发现了。
问题:先生会不会训斥他呢?( )
私塾先生一把将书抢了过去,大声呵斥:“这是你看的书么?你真太让我失望了!今后若再看这类不正经的书,就不要来上学了!”然后告诉了他的父亲。
问题:父亲会不会训斥他呢?( )
父亲也骂他说:“天天睡得这么晚,光看这样的书怎么考学,又怎么做官?不成才的东西!”
问题:他会不会听老师和父亲的话呢?( )
尽管如此,他爱看神奇故事的嗜好却始终没有改,而且一发不可收。当然,为了不使先生生气,不让父母失望,他就在路上、厕所里、被窝里偷看。
问题:这孩子会成才吗?( )
这孩子叫吴承恩。
巴比克的故事(20091126)
上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芝加哥,有一名无业游民叫巴比克。一次搬家时,他不慎将一只祖传的中国瓷瓶打碎了。
问题:他会不会把瓷瓶扔掉呢?( )
这是只价值很高的古董,巴比克捧着那些碎片,心疼得不得了,总不甘心白白扔掉。好在他心灵手巧,当即将碎片重新收拾进行粘合,美中不足的是裂缝还是能够用肉眼看得出来,而且粘合得也不很牢固。巴比克不死心,他决心找到一种更好的粘合剂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巴比克跑遍了整个市场都没找到,他很失望。
问题:他会怎么办呢?( )
A、就此放弃。B、自己动手。
他决定自己动手,从传统的树胶、角胶、蛋清入手,先后试验了近百种胶液,进行了上千次试验,花费了3年多的时间。
问题:他成功了吗?( )
A、成功了。B、没成功。
最后巴比克成功地将那只打碎的瓷器粘合到满意的程度,不仅用肉眼无法分辨,而且粘合得相当牢固,跟烧出来的不相上下。
问题:他会不会变成富翁呢?( )
因为掌握了这手绝活,5年之后,由巴比克执掌的BBK粘合剂公司已是芝加哥最有影响力的大公司之一。
孙亮的故事(20091127)
孙权的儿子孙亮小时候,有一次,他叫太监去库房取些蜂蜜。可是,却在蜂蜜里发现老鼠屎。于是很生气,就把看管库房的保管叫过来训斥。没料到,这个保管直喊冤枉。
问题:孙亮会怀疑谁呢?( )
A、保管。B、太监。
这使得孙亮多了个心眼,问他是否和太监有矛盾。一问,才知道因为太监给库房保管要蜂蜜被拒绝,便对他怀恨在心。但怀疑归怀疑,需要证据才行。于是,孙亮找了把刀。
问题:他找刀是不是用来吓唬太监呢?( )
A、是。B、不是。
孙亮知道可能是太监捣的鬼,就用刀把老鼠屎剖开,当看了老鼠屎里面的干湿状况后,孙亮断定很可能是太监在陷害库房官吏。
问题:老鼠屎里面是干的还是湿的?( )
A、干的。B、湿的。
孙亮一看老鼠屎里面还是干的,意识到老鼠拉到里面的可能性不大——如果是的话,因为时间较长的关系,估计早已经全都浸湿了。于是,一审问太监,果然是他陷害保管干坏事。
记数字的故事(20091128)
利用谐音的方法,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从而便于记忆。如记黄河的长度5464米,可以记成“我是律师”;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8米时,可以记作“爬爬试吧”;又如记88797可以记作“爸爸吃酒去”。
问题:下面哪组数字可记作“恶霸欺侮三舅”?( )
A、287549。B、287539。
答案:欺侮的是三舅,不是四舅。
问题:圆周率3.1415记作什么什么更好?()
A、山巅一寺一壶。B、山顶一寺要壶。
答案:是“点”(巅)不是顶。祝您和您的家人周末愉快!
徐根红的故事(20091129)
徐展越小时候,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玩,爸爸徐根红对此并不反对,而且经常给他找些玩具,甚至陪他一起玩。
问题:徐根红最看重的是什么玩具呢?( )
A、高档玩具。B、低档玩具。
徐根红并不认为玩具越高档就越好,而且把积木当作最好的玩具给徐展越玩,认为搭积木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归纳整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精算能力。一次,徐根红和儿子一起搭积木,建造一座漂亮的宫殿。徐展越在建造过程中,因为经常倒塌,于是就想放弃。
问题:徐根红看到儿子的急躁情绪,会怎么办呢?()
A、训斥他。B、不吭声。
徐根红装着没看见,而是继续搭积木。徐展越看到爸爸一直兴趣盎然、坚持不懈地搭着,也就暗中和爸爸较上劲儿。最终,他们用两天的时间、大量的积木搭建起一座漂亮的大宫殿。他们实在太高兴了,还借来相机拍照留念,买了汽水一起庆祝。
徐展越,杭州人,2005年获得牛津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去这所全球著名的学府深造。
张笑天的故事(20091130)
张笑天上初二的时候,一天,妈妈给他做了一件白衬衣,配上鲜艳的红领巾,觉得分外自豪。当时正赶上学校到河畔去搞夏令营活动,他就自告奋勇去打前站。结果在郊外碰到了一件意外的事。一个菜农一时疏忽,浇地的时候忘了堵水渠的灌水口,河水哗哗地往菜地里灌。
问题:张笑天会不会下去堵灌水口呢?( )
眼看着一畦畦的菜地就要泡在水中,张笑天便和几个同学卷起裤腿挥起铁锹帮菜农堵口子。口子总算堵上了,可他们的衣服全脏了,大家哭笑不得。
问题:对于张笑天来说,这是不是好事呢?( )
善有善报。回校后,适逢征文活动,要求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张笑天于是就以堵灌水口为素材投了稿。
问题:张笑天会不会如实写这件事呢?( )
张笑天写了题为《新衣》的文章,大致是他的真事,所不同的是他写的不是菜地的水渠决口,而是水坝决口。文章里,无畏的少先队员们用脊背堵决口,直到大队人马赶来抢险,而主人公的新衣服已不成样子……
问题:这样写好吗?( )
这篇小说后来得了全校征文一等奖,又被推荐到了《少年报》上去发表。
张笑天,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