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篇学商篇财商篇
点击:4300 月份:2009-12
温馨提示:一得斋所有文章和猜猜看问题已经全部更换,更为合理、贴切,有助于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有益于孩子提高能力。可以注册家庭山故事网正式会员后,登录进入猜猜看环节。
金庸的故事(20091201)
金庸8岁时,无意中看到一本书,并立即被其吸引住了。
问题:这是本什么内容的书呢?( )
A、科学书籍。B、文学书籍。
金庸看的书是本叫《荒江女侠》的武侠小说。其中的“琴剑二侠”仗义行侠、浪迹天涯的经历深深吸引了他,令其心驰神往。
问题:金庸以后会不会经常看武侠小说呢?( )
A、会。B、不会。
自此,金庸到处收罗武侠小说,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画家的故事(20091202)
一个年轻画家,除了理想,他一无所有。他贫穷,无钱租房,借用一家废弃的车库作为画室,夜里常听到老鼠“吱吱”的叫声。一天,疲惫不堪的他正要进入梦想的时候,却被一只老鼠的躁动声吵醒了。
问题:他会不会处死这只被老鼠呢?( )
他并没有想方设法去捕杀这只小精灵,磨难已使他具有艺术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因而,昏暗的灯光下,出现在他眼前的,并不是一只讨厌的老鼠,而是有一双亮晶晶的小眼睛的小老鼠。时间长了,他甚至觉得,这只老鼠在他困顿孤独的时候,陪伴着他,与他互相信任,好像建立了友谊一样。
不久,画家离开堪萨斯城,被介绍到好莱坞画卡通片。然而因为竞争激烈,他再次被淘汰出局,穷得身无分文。他越来越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创作的天赋。又一个不眠之夜,他正在沉思默想的时候,被一阵老鼠的吱吱声惊动了。
问题:他是烦躁呢,还是兴奋?( )
A、烦躁。B、兴奋。
老鼠的吱吱声让他突然他想起了那双亮晶晶的小眼睛,灵感就在黑夜里闪现了。他马上着手画了一幅画。
问题:他画的是什么呢?( )
A、小眼睛。B、小老鼠。
他画的是一只大耳朵小身子的小老鼠。就这样,全世界儿童所喜爱的卡通形象——米老鼠诞生了。这位画家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人物——沃尔特·迪斯尼。
皮克林的故事(20091203)
在天文学家洛韦尔预言海王星外有一颗尚未发现的行星后,美国的天文学家皮克林用望远镜拍照观察了十几年,却一无所获。一天,皮克林看到照片上出现了一个以前没有发现的点。
问题:皮克林看到的这个点是什么呢?( )
A、一颗新行星。B、一粒小灰尘。
皮克林看到的是一粒灰尘。
问题:他会不会抹去那一粒灰尘呢?( )
皮克林并不在意这粒灰尘,也就没有擦去,而是把照片随手放到了一边。过了几年以后,冥王星被别人发现了。得知这个消息后,皮克林才恍然记起自己的照片上,在冥王星的位置处,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个点——不幸的是,冥王星被那一粒灰尘遮盖住了。结果就是,这粒不起眼的小灰尘让第一张冥王星的照片静静躺了11年,也让皮克林失去了发现冥王星的机会。
莫扎特的故事(20091204)
莫扎特从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弹琴,没几年就开始巡回演出。莫扎特七岁的时候,一天到巴黎演出。当时,一个妇人要唱一首意大利歌剧,需要莫扎特临时为她伴奏。然而,这首歌剧莫扎特之前从来没有听过。
问题:他能当场伴奏好吗?( )
A、能。B、不能。
莫扎特在听她唱了一遍后,就能不看乐谱,自由地配出和声,从头到尾一点不错。1769年,莫扎特经过罗马城的时候,在法王的礼拜堂听到了格莱格理作的九部合唱曲,这些乐谱是极其珍贵的,被称为“绝密”而从不外借。然而,莫扎特回到旅馆后,即凭记忆把这些乐谱全部写出。
问题:莫扎特记忆的乐谱跟原作有出入吗?( )
A、有。B、没有。
当他第二次听到这九部合唱曲的时候,发现他记的乐谱有差错,但也只是两三处差而已。总之,莫扎特对音乐的感受之敏锐、记忆力之强,常常令亲友和周围的人赞为神童,连歌德也都惊叹地说:“莫扎特是世界的第九奇迹!”
问题:莫扎特非凡的音乐才能是请老师教的吗?( )
A、是。B、不是。
莫扎特的父亲是萨尔斯堡的宫廷作曲家和指挥,也是著名的小提琴手。所以,莫扎特在母亲怀他的时候,就开始受到了音乐的熏陶。而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得音乐在他的大脑里生根发芽,而后开出了绚烂之花。
苏步青的故事(20091205)
苏步青上中学二年级时,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数学的严谨和深奥使他入了迷。中三时,担任几何课教学的校长为学生们出了一道题:证明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二个角的和。
问题:苏步青用了几种方法解这道题呢?( )
A、14种。B、24种。
绝大多数学生仅用了一种方法证明,个别学生用两种或三种方法,而苏步青却用了24种方法进行了合理的证明——这也正是苏步青之所以是“苏步青”的原因之一。
许长文的故事(20091206)
许长文的女儿一次在写作文《我与祖国》时卡住了,许长文问她想啥。女儿回答在想祖国像啥,并问父亲说像什么。许长文说像母亲。
问题:女儿说这个比喻好吗?( )
A、好。B、不好。
女儿摇着马尾辫说像她妈妈那样不好,因为妈妈常年在外,不管她的孩子。许长文又说像初升的太阳。
女儿说升起来又落下去没意思。许长文又说像报晓的公鸡,女儿同样以有电子钟为由拒绝了这个比喻。正当许长文被难住时,女儿说出了一个比喻,让他很惊喜。这个比喻让许长文惊愕地望着女儿,并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女儿用一种新方式在思维,这种思维比他前进了一步,他和上代人只想着怎样来报效祖国,而未来的一代,却思考着怎样驾驭祖国!
问题:女儿把中国比喻成什么了?( )
A、红太阳。B、六弦琴。
红太阳不能驾驭,六弦琴方能弹奏。因此,许长文的女儿说祖国像只琴,像只六弦琴,她要当个好琴手,弹出的曲子全世界都爱听——当然,这源于六弦琴在当时很流行,许长文的女儿非常熟悉。而对于许长文来说,六弦琴就比较陌生了,所以想不出这样新鲜的比喻。
许长文,当代作家。
罗丹的故事(20091207)
巴黎广告公司招聘美术设计师,要求应聘者寄上三件得意的近作:一幅素描、一幅写生和一幅图案设计。几天之后,这家公司收到了一封应聘信。然而,当评委们打开信封的时候,却发现里面只有一幅素描和一幅写生。怎么会少一幅图案呢?正在大家纳闷的时候,有人在信封里翻出来一张纸条,上面说出了自己的图案设计在哪儿。
问题:应聘者的图案设计在哪儿呢?( )
A、就是信封。B、就是邮票。
信封不是图案。所以,纸条上面写着:我的图案设计就是信封上的伪造邮票。设计者:罗丹。
不用说,罗丹以其新颖独特的构思、以假乱真的高超技巧以及出乎意料的举动,成功应聘了该职位。
罗丹,法国著名雕塑家。
蔡伦的故事(20091208)
蔡伦15岁的时候,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太监。因为当时记载文字的材料都是竹简、木简、缣帛、丝绵纸等,不是很笨重,就是非常昂贵。蔡伦打算找一种新的书写材料,来代替它们。当时的丝棉纸是用造丝棉的副产品做的,人们把次等的蚕茧煮熟后,铺到席子上浸到河里去,然后用棍子把蚕茧捣烂成为丝绵。丝绵取下后,席子上还留有一层薄薄的纤维,把它轻轻剥下来晒干,就是造丝绵的副产品——可以写字的丝绵纸。蔡伦认为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造便宜实用的纸,于是找来一些廉价的材料代替蚕丝。
问题:蔡伦用来造纸的东西是不是废品啊?( )
他把破布和废渔网一类人们丢弃的东西收集起来用来造纸。后来,他又想到了麻,又由麻想到了树皮……蔡伦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手下工匠,巧匠们按照他的设想开始了纤维纸的研制。他们把破布、树皮、麻头等东西收集起来,先泡在水里,洗去污垢,再放在石臼里捣烂成浆,然后压成片,这样就做成了纸。但是,有一些捣不烂的纤维混在里面,做成的纸不够光洁。于是,蔡伦就在原料中掺进了带腐蚀性的东西。
问题:蔡伦掺进的东西是什么?( )
A、硫酸。B、石灰。
硫酸那时候还没有,即使有恐怕也不适合。所以,蔡伦把石灰一类的东西跟原料放在一起,在石臼里捣。结果,不但纤维捣得更烂了,而且还意外地出现了漂白的效果。接下来,蔡伦又和他手下的工匠们用细帘子去捞那些浮在上面的较细的纸浆,等细帘子上面结了一层薄薄而又均匀的纸浆后,把它晒干,揭下来就成了一张洁白细腻的纸了。
竺可桢的故事(20091209)
竺可桢小时候是一个爱玩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一次,竺可桢玩累了,坐在房檐下的青石板上休息。结果,他发现光溜溜的青石板上多了些小坑——以前青石板上是没有小坑的。竺可桢因而感到很疑惑,就去问妈妈怎么回事。
问题:妈妈告诉他了吗?()
A、告诉了。B、没告诉。
正在忙碌的妈妈说:“没看妈妈在忙着干活吗?自己想去。”竺可桢于是只好回去自己观察,但一时也没有看出是怎么回事。后来,一次下雨的时候,竺可桢坐在房檐下欣赏雨景。
问题:竺可桢发现小坑的秘密了吗?()
A、发现了。B、没发现。
当竺可桢看到房檐滴水正好滴在那些小坑上的时候,他不但找到了答案,还明白了“水滴石穿”的道理。
竺可桢,中国著名科学家、爱国教育家。
赖国全的故事(20091210)
赖思佳小时候,父亲赖国全为了锻炼她的记忆力,决定每天让孩子学习10分钟的国学经典著作,一段内容连续学习一周,学习内容在400字左右。
问题:赖国全会不会检查孩子的背诵呢?( )
为了让孩子学习起来没有压力,赖国全坚持“无为而治”,每天陪孩子一起学习,学完了不检查,不要求背诵。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赖国全还和女儿一起比赛。
问题:他们比赛什么呢?( )
A、谁读得快。B、谁背得快。
比赛背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所以他们比赛看谁读得快——读得熟练了,自然就记住了。这让赖思佳学习起来像做游戏一样,轻轻松松,越学越带劲儿。
赖思佳,2004年,在深圳市第五届“十大优秀书香家庭”暨家庭读书风采展示会上,年仅7岁的她语出惊人,让在场的人们赞叹不已。随后,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大风车”导演动员她参加“大风车”戏剧表演班。学习一个月以后,赖思佳参加了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庆祝活动。
许地山的故事(20091211)
许地山小时候同家里人一起在屋后的半亩隙地上开辟了个花生园。母亲把花生做成几样食品,在园子里的茅亭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收获节。在分享美味佳肴的时候,爸爸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
问题:这是不是一个关于他们学习成绩的问题呢?( )
许地山的爸爸当然知道这个时候谈学习成绩会大煞风景的,遇物而诲,提问生活中的问题才是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捷径。他问孩子们:“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于是,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百家争鸣起来。姐姐说花生的味美,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许地山说花生的价格低,谁都喜欢吃。爸爸表扬了孩子们的回答,然后讲了花生的果实不像苹果、桃子那样,把漂亮的果实悬在枝头,而是埋在地底,并希望孩子们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朴实的而不是炫耀好看的东西。
问题:爸爸的话许地山能记住吗?( )
直到夜色阑珊,所有的花生食品没有了,爸爸的话还印在许地山的“心版”上,就是后来长大了也没有忘记——因为当他一看到或想到花生的时候,爸爸的话就浮现在了脑海里。
吴敬梓的故事(20091212)
吴敬梓小时候,父亲经常跟他做对对子的游戏,而且每当客人来的时候,父亲允许他在一边旁听,并且可以发言,因而吴敬梓从小就表现出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一次,一个客人出了个“一塔七层八面”的上联让大家对。父亲于是在一旁挥手示意让吴敬梓先对。吴敬梓见了,便对客人说有人已经对出下联了。
问题:吴敬梓说谁对出下联了呢?( )
A、家父。B、自己。
吴敬梓对客人说:“家父已经联了下句了。”客人很奇怪:“令尊并未说话啊!”吴敬梓于是跟客人解释说,父亲伸出手,手有五根手指头,有长的有短的,不就是答案吗?看客人还满脸疑惑的样子,吴敬梓把答案说了出来。
问题:吴敬梓的答案是什么呢?( )
A、一手三长两短。B、五指三长两短。
吴敬梓说:“家父刚才用手势说‘五指三长两短’,这不是很贴切的下联吗?”
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36岁时写出了被鲁迅先生称为“清代讽刺小说之祖”的名著《儒林外史》。
老药农的故事(20091213)
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经常带着徒弟庞显,翻山越岭采集草药进行研究。一天,他们在山上的一个岔路口处迷了路,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正当他们发愁的时候,忽然传来一阵歌谣声,一位老药农唱着山歌走来。李时珍忙迎了上去,请他指出下山道路。
问题:老药农会不会直接告诉李时珍答案呢?( )
老药农笑着用拐杖在地上写了一个“往”字,接着把双人旁抹去,然后就走开了。庞显觉得很奇怪,李时珍略加思索后,连声向老药农的背影道谢。
问题:老药农的意思是往哪边走呢?( )
A、往左走。B、往右走。
“往”字抹去左边的双人旁,不就是“去左边”的意思吗?
慧娘的故事(20091214)
古代发明造纸术的蔡伦有一个哥哥叫蔡莫。蔡莫的妻子慧娘见蔡伦因造纸发了大财,不禁有点眼馋,便有了想法。
问题:慧娘的想法是不是找蔡伦借钱呢?( )
如果是借钱,她就不叫“慧娘”了——叫“借娘”算了(呵呵)。于是,慧娘就让丈夫跟蔡伦学造纸。三个月后,蔡莫也开了间纸坊。哪知道蔡莫学艺不精,他造的纸十分毛糙,根本就没人愿意买。看着纸堆得满屋都是,夫妻俩整日愁容满面。一天,蔡莫突然放声痛哭,说妻子慧娘与自己吵嘴,想不开就上吊自杀了。第二天,乡邻和慧娘的家人来吊孝。蔡莫边哭边抱来一捆自己造的废纸,在棺材前一边烧纸一边哭。正哭的时候,人们听见棺材里竟然有了响声。
问题:这响声是不是老鼠发出来的呢?( )
随着一阵敲击声,慧娘在棺材里大声喊道:“打开棺材,我回来了。”在场的人们全都被吓呆了,蔡莫却不害怕,赶紧让人打开棺材。慧娘坐起来对大家说:“我现在已经是人,不是鬼了。请亲戚邻居们不要害怕。我刚死的时候,到了阴间,阎王就要我推磨,让我受了不少苦。多亏我丈夫给我送了钱,我钱都打发了阎王爷和小鬼们,小鬼们替我推磨放了我。”蔡莫听了说:“我没给你送钱呀?”慧娘指着大堆纸灰说:“这就是你给我送的钱啊,阳间钱是铜,阴间钱是纸。”蔡莫听了之后,十分高兴。
问题:蔡莫会不会再烧些自己造的纸呢?( )
蔡莫于是又抱来两捆自己造的那些“废”纸,边烧边说:“阎王爷,你送回我的妻子,我感激不尽,再送给你两捆钱。你对我的爹妈好点儿,没钱花了,我继续送!”在场的人听了,以为真是这纸钱让慧娘起死回生了,于是纷纷掏钱向蔡莫买纸。于是,蔡莫的“废”纸变成了烧纸,发了大财。同时,上坟烧纸的风俗也便传开了。
问题:慧娘上吊自杀是真的吗?( )
当然不是——这都是慧娘一手导演的好戏,为的是把纸卖出去。当然,这个故事纯属虚构。
李昌钰的故事(20091215)
1994年,美国黑人橄榄球星辛普森的前妻与其男友在洛杉矶辛普森附近的住地被杀。接到报警后,洛杉矶警察局的白人警察福尔曼最先赶到现场,并主动提议带队前往辛普森家通知他这桩命案,理由是他曾处理过辛普森殴打其前妻的家庭暴力案件,知道辛普森家的位置。但当时,辛普森并没有在家,而是在芝加哥参加一个会议。当辛普森从芝加哥赶回洛杉矶时,警员温拿特注意到他的左手用绷带扎着,便叫一位护士从辛普森身上抽了7毫升鲜血,随后将这些鲜血给了在案发现场勘查的鉴识人员。随后,辛普森即被逮捕,理由是辛普森曾经殴打过自己的前妻,另外,经DNA鉴定,警员们在案发现场找到的5滴血和那7毫升血的特征一致的。
问题:警员们的理由能证明辛普森是凶手吗?( )
然而,负责为辛普森辩护的李昌钰对次表示反对,一则是殴打并不能说明有杀人动机;二则是即使DNA检验结果证明了现场的某根毛发或某些血迹是某人的,也不能直接证明这个人就做了什么坏事;三是李昌钰对这7毫升血做了检验,发现了问题。
问题:是这7毫升血和那5滴血的特征不一致吗?( )
作为著名的物证鉴定专家,李昌钰不但发现现场的5滴血迹里含有防腐剂,而且发现原先从辛普森身上取下的7毫升血液后来竟然少了1.5毫升——也就是说,警员在现场提取的5滴血是做过手脚的。最终,经过李昌钰精密的鉴定和精彩的辩护,警察做伪证被揭露出来,辛普森也被判无罪。
李昌钰,美籍华裔,著名的国际刑侦专家。
茅以升的故事(20091216)
茅以升小时候记忆力惊人,当他把圆周率的近似值小数点后的100位数字给爷爷背下来时,爷爷彻底服了。但爷爷还是不明白地问:“孩子,这么长又没规律的数字你怎么能记得住呢?”
问题:茅以升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呢?( )
茅以升开心地告诉爷爷,他的办法有两点:一是将100位数字分为两个数字一节,而后一节一节地来记;二是下决心坚持下去,反复巩固。
实际上,茅以升80高寿时,还能奇迹般地背诵这100位数字。
鲍宇洋的故事(20091217)
鲍良言非常注重培养儿子鲍宇洋的智力,可以说,趣味数学游戏伴他度过了整个童年。鲍宇洋4岁的时候,一天,鲍良言从一本书上找了一道题让鲍宇洋做:一个正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鲍宇洋手边只有一个小本子,于是便去抽屉里拿了一样东西,来解答爸爸的问题。
问题:鲍宇洋拿的是什么?( )
A、铅笔。B、剪刀。
鲍宇洋拿出一把剪刀,开始在纸上剪起来。一会儿,鲍宇洋告诉爸爸说:“3个角或5个角。”鲍良言对照书上的答案后,发现儿子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一致,着实表扬了他一番。
问题:鲍宇洋还做不做这道题目了?( )
A、做。B、不做。
没想到,鲍宇洋并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而是继续拿剪刀加以研究。当天晚上,鲍宇洋对爸爸说:“还有一种情况,会剩下4个角。”鲍良言按照儿子的说法一试,发现的确有第三种答案。当时,鲍良言兴奋地抱起儿子喊道:“你太棒了,儿子!”
鲍宇洋,武汉人, 13岁时收到北京大学的预录通知书。
刘统勋的故事(20091218)
有一年,乾隆皇帝为了庆贺即将到来的生日,发给每个大臣千两黄金,让他们为自己准备寿礼。为了讨好皇帝欢心,大臣们搜集了大量的奇珍异宝。
问题:刘统勋把这笔钱用到了谁身上呢?( )
A、皇帝身上。B、他人身上。
刘统勋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把这些黄金发给了镇守边关的官兵,并告诉他们这是皇帝犒赏的。
问题:刘统勋送乾隆礼物了没有?( )
A、送了。B、没送。
然后,刘统勋动了动脑筋,想少花钱办好事。他想,最好的礼物当然就是送皇帝一个稳固的江山了。于是,就花了些铜钱,派人到市场上买了一些东西,装在一个桶里。
问题:刘统勋买的什么东西,装在什么桶里?( )
A、糖、木桶。B、姜、铁桶。
刘统勋买了一些姜和一只大铁桶,然后在生日那天,把它作为礼物献给了乾隆。乾隆见了以后,有些不解。刘统勋解释说:“刘统勋会尽自己所有送给皇帝一个“铁桶一样的江(姜)山。”乾隆听了后十分高兴,并为他的足智多谋与忠心耿耿深深感动。刘统勋乾隆38年去世后,乾隆十分悲痛,他哭着对诸臣说:“朕失一股肱!”
刘统勋,清内阁学士,乾隆年间累官至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刘墉之父。
卢远新的故事(20091219)
卢远新的家在台北市中华路,是台北最繁华的地段,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红酒绿。房子也刚刚装修好的,非常豪华。总之,生活得非常惬意。儿子卢乃嘉出生后,不哭不闹,一双大眼睛似乎总是在思考什么。但一有噪音出现,就会烦躁不安,上街也是如此表现,到了家里安静的环境下就会立即高兴起来。卢远新后来特地到台北图书馆查了很多名人的出生地,发现一个规律:那些最伟大的天才,几乎全部出生在安静偏僻的小地方,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时期。
问题:卢远新会不会把家搬出闹市区呢?( )
这一发现让卢远新兴奋不已,他马上把家搬到了台北市郊大佳河滨公园附近,那里空气清新,整天静悄悄的。可是,在那里住了不到半年,便陆陆续续建起了很多住宅和商业区,安静自然一去不复返。哪里才是儿子生长的“静土”呢?卢远新想到了地广人稀的美国。
问题:卢远新会不会把家搬到纽约等大城市呢?( )
就这样,他们一家又远赴美国加州,把家搬到一个只有三万人口的小城镇多明格兹冈市。那里居住环境十分幽静,生活节奏缓慢。卢远新特意买下河边一幢三层带花园的小楼,周围是成片的树林和草坪,到处鸟语花香。4岁的卢乃嘉每天在草地上尽情地玩耍,充分享受着宁静、自由和快乐的生活。
问题:卢远新让儿子看动画片呢?( )
A、让。B、不让。
居住环境要安静,那么让儿子看电视好不好呢。卢远新为此查阅了很多书籍,发现许多专家都告诫说,动画片(尤其是日美一些节奏快的动画片)给孩子的视觉冲击太大,很容易会对孩子的大脑思维系统造成损害。一个研究资料就表明,一个小学生,看完一个动画片后5个小时内,其数学运算能力要降低30%左右。卢远新因此坚决将家里电视机的少儿频道取消了。
问题:卢远新会不会让儿子玩儿呢?( )
取消少儿频道不等于取消儿子玩耍活动的权利,相反,卢远新更加注重让儿子从周围的事物中获取信息,开发大脑。而且,他经常开车带儿子到黄石公园、尼亚加拉大瀑布、内华达沙漠大峡谷等处旅游,他还三次带着儿子乘船畅游密西西比河,重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的情景。大自然给了卢乃嘉无尽的想象空间,实现了卢远新“让大自然与卢乃嘉的思维融合在一起”的理想状态。
卢乃嘉,中国台北男孩,10岁进入美国加州大学,14岁获得学士学位,并进入斯坦福大学,15岁获硕士学位, 19岁获得博士学位。
蒙恬的故事(20091220)
战国时期,人们用竹签蘸了墨水写在绢布上,这种笔称作“聿”,用起来很不方便。一天,秦国名将蒙恬在战斗间隙去打猎,打了几只野兔子回营。由于兔子多,拎在手里的一只兔子尾巴拖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扭扭的痕迹。
问题:蒙恬会不会想用兔子尾巴写字呢?( )
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巴代替聿写字,不是更好吗?”回到营房,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布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不成样子。蒙恬便把这条兔尾巴扔到了门前一个山石坑里。过来几天,蒙恬从山石坑旁经过的时候,一眼又瞥见了被自己扔的兔尾巴。
问题:蒙恬会不会重新捡回来呢?( )
不甘心的蒙恬便又将其捡起来,用手捏了捏,竟然发现兔尾巴湿漉漉的,毛色变得更白了。他心中又一动,马上回到营房,试着写起字来。
问题:这次兔尾巴能写好字了吗?( )
蒙恬往墨汁里一蘸,结果兔尾巴竟变得十分听话,吸足了墨水,写起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多了。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聿是由竹管和兔毛做成,蒙恬就把这种“兔毛聿”,据说也就是最早的“毛笔”。
周师傅的故事(20091221)
岳飞小时候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周师傅为了培养他的毅力和观察力,每天让他默数一个风轮的转动次数。此外,每当黎明初起,周师傅还让岳飞看另一事物。
问题:周师傅让岳飞看的是什么呢?()
A、房子。B、太阳。
周师傅让岳飞每天盯着冉冉升起的红日看。开始,太阳光直刺他的眼睛,根本睁不开。但日久天长,岳飞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而且,意志力也得到了增强。
郑板桥的故事(20091222)
清朝时期,苏州一个姓蔡的县官和郑板桥是好朋友。他受郑板桥的影响,很同情老百姓的疾苦,两个人经常一起到民间走访了解民情。一年春节,他俩到大街上访贫问苦。忽然,他们看到一户人家的门上有一幅奇怪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蔡县官正感到纳闷,转身一看,郑板桥不见了。
问题:郑板桥去干什么了?( )
A、拿纸笔。B、拿衣食。
一会儿,只见郑板桥扛了一袋米、几包衣服,急匆匆地赶来。他们敲开了门,原来里面是一个穷书生,面黄肌瘦,冷得直哆嗦。穷书生见有人给他送东西来,万分感激。蔡县官问郑板桥:“是谁告诉你他需要衣服和食物的?”郑板桥笑着说:“是门上的对联呀!上联缺‘一’(衣),下联少‘十’(食),不就是缺衣少食吗?”“你才真是老百姓的衣食父母啊!”蔡县官赞叹道。
打字机的故事(20091223)
19世纪70年代,肖尔斯公司是当时最大的专门生产打字机的厂家。由于当时机械工艺还不够完善,字键在击打之后的弹回速度较慢,一旦打字员击键的速度太快,就容易发生两个字键重叠在一起的现象,必须用手很小心地将它们分开,这就严重影响了打字的速度。为此,肖尔斯公司常常收到客户对于这一问题的投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的工程师们大伤脑筋——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他们实在没有办法增加字键的弹回速度了。后来,有一位工程师想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居然一下子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问题:这个办法是不是降低击键速度呢?( )
这个工程师提议:打字机绞键的原因,一方面与字键的弹回速度有关,另一方面也跟打字员的击键速度太快有关。既然我们无法提高字键的弹回速度,为什么不想法降低打字员的击键速度呢?这个办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于是,他们将原来排列整齐的26个字母的顺序打乱,把常用的字母放在较为笨拙的手指下,而把不常用的字母放在比较灵敏的手指下。就这样,客户们的投诉减少了。肖尔斯公司于是赢得了时间,在以后的日子里,对打字机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但这种“乱七八糟”的键盘排列方式却一直延续下来,“难为”着我们每一个人。
余华的故事(20091224)
余华出生在杭州,小时候爱读书,父亲给他办了个读书证后,他便开始了如饥似渴的阅读生涯。1972年,余华进入海岩中学读书。那时候的文革批斗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道路两侧的墙上,一层又一层的大字报,铺天盖地,把县城染成了红色的海洋。
问题:余华会不会经常看这些大字报呢?( )
余华开始留意这些大字报,每天放学后都会津津有味地观看这些火药味十足的文字。在这些大字报中,虚构、夸张、比喻、讽刺……文学的一切手法都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余华的想象力由此丰富,表达力因之增强——最重要的是,余华开始喜欢上了文学。
问题:您会不会让孩子看广告呢?( )
现在虽然没有大字报了,但有广告。而且有的广告创意非常好,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非常有帮助。
余华,浙江省海岩县人,当代著名作家。
纪晓岚的故事(20091225)
纪晓岚4岁那年,四叔家里的一个堂兄到了入学的年龄。纪晓岚在家没人陪着玩儿,也便跟着堂兄一起上村里的私塾念书。老师姓石,每天讲完课后,就将学生留下来对句。
问题:纪晓岚用不用留下来呢?( )
A、用。B、不用。
纪晓岚因为年纪小可以先回家——似乎石老师很早就懂得小孩子要多给他自由、多玩儿才行。一天,已到吃晚饭了,哥哥还没有放学,家里打发纪晓岚去找。原来石先生出了一句古怪的对子,哥哥没有对上来。当时,私塾的院子里有垛苇子,上面用席子盖着,先生便出了这样一个上联:苇子编席席遮苇。纪晓岚于是也便在一旁琢磨开了。
问题:纪晓岚想出来下联没有?( )
A、想出来了。B、没想出来。
纪晓岚琢磨了好一会儿也没有想出合适的对子。正当苦思冥想的时候,纪晓岚突然看见有位赶牛的农民从私塾大门前经过。
问题:纪晓岚这时候会不会想出下联呢?( )
纪晓岚于是脱口而出:“牛皮拧鞭鞭打牛。”先生从此对纪晓岚刮目相看。
敬亭山:石老师因为看了院子里的苇垛子,而想起了那个古怪的上联;纪晓岚因为看了大门外的牛鞭子,而想起了这个巧妙的下联。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博登纳夫的故事(20091226)
一天,博登纳夫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感到脚下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旧皮鞋。他刚想抬起脚把它踢开,却又发现这只鞋子有几分像一张布满皱纹的人脸。
问题:博登纳夫会不会把它捡回家呢?( )
一个艺术的灵感刹那间在博登纳夫脑海里闪现,他赶忙将这只旧皮鞋捡起来,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将其改头换面变成一件有鼻子有脸的人像艺术品。
问题:博登纳夫会不会继续捡旧皮鞋呢?( )
以后,博登纳夫又陆续捡回一些旧皮鞋、破皮鞋,并对它们进行艺术再加工,变成奇妙谐趣的皮鞋脸谱艺术品。后来,博登纳夫在巴黎开设了皮鞋人像艺术馆,并一举成名。
博登纳夫,全名多明尼奎·博登纳夫,法国企业家、艺术家。
刘长瑜的故事(20091227)
刘长瑜第一次给观众演《玉堂春》时,才12岁, “紧张得要死”。当时剧场第一排坐着她的母亲、小时候的保姆,还有她的老师。在演出过程中间,刘长瑜突然想不起词了,急得她就冲母亲她们小声喊“我忘词了”之类的,但她们也不知道刘长瑜嘴里说些什么——无法帮助她。这时候,过门已经上来了。
问题:刘长瑜想起唱词了没有?( )
A、想起来了。B没想起来。
没想到过门一上来,刘长瑜又脱口唱了出来。刘长瑜后来回忆说,可能是因为天天唱,太熟了的缘故。她说得有道理,但事实上,如果没有那个过门,她仍然是想不起来的——是“过门”这个相关物刺激了她的记忆,使她回想起了唱词。
刘长瑜,戏曲艺术家、样板戏名人、“铁梅”的扮演者。
陈崚的故事(20091228)
陈一昕出生在一个教师之家,父亲陈崚和母亲李秀兰都在扬州大学任教。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陈一昕从小就热爱学习。一天吃饭的时候,陈一昕问爸爸请教排列组合的问题。
问题:陈崚在什么地方教儿子这个问题呢?( )
A、饭桌旁。B、书桌旁。
陈崚指着饭桌旁边的三把椅子,让陈一昕看看三个人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这种现场演练的学习方法对陈一昕来说,就像游戏一样有趣,因而效果特别好。陈崚说:“学习始终离不开生活,这就是我有意无意要培养儿子的一种习惯。”
陈一昕,旅美计算机学者,27岁时荣获微软青年教授奖,同时获得20万美元科研奖金。
齐白石的故事(20091229)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画家,他的画闻名中外,被很多博物馆收藏。因此,很多学画的人都想拜他为师,有的是来请教的,有的是来讨画的。总之,齐白石的家门前,总是门庭若市。这一天,齐白石不想接待客人,便在大门上写了个字。
问题:齐白石写了个什么字?( )
A、拒。B、心。
当天,几个学生去拜见齐老师。他们刚想敲门,却看见门上写着一个“心”字。他们正觉得奇怪,一个学生忽然说:“我明白了!门里有个心字,是的‘闷’意思。老师心情不快,我们还是改日再来吧。”
问题:齐白石为什么不写个“拒”字呢?( )
A、不想拒绝。B、写了没用。
齐白石是这样想的:对于不懂礼貌、无知的人,写个“拒”字是不管用的。就像在大门上安把锁,是为了防君子不防小人一样。
敬亭山:孔子有一句话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意思是说:跟知道道理的人可以讲道理,跟不知道道理的人,你就别讲道理了——讲也没用。
凡尔纳的故事(20091230)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读凡尔纳的小说,仿佛是在和他一起历险,让读者有着身历其境的感受。不但如此,凡尔纳的大部分幻想后来都得以实现。比如,凡尔纳在他的《从地球到月球》一书中,想象着人类坐着飞船飞到了月球上。100年后,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果真让这个幻想成为现实。不但如此,凡尔纳书中描写的有些细节竟然非常逼真。比如,凡尔纳设计的飞船里乘坐了三个人。
问题:阿波罗号飞船里坐着几个人?()
A、一个人。B、三个人。
阿波罗号飞船里坐的也是三个人(一个人就差距太大了)。
凡尔纳设计的飞船速度是每秒35533英尺。
问题:阿波罗号飞船的速度是多少?()
A、35000英尺。B、36000英尺。
阿波罗号飞船的速度是每秒36000英尺(这个答案更接近)。
凡尔纳设计的飞船到达月球的时间是103时30分。
问题:阿波罗号飞船实际用的时间是多少?()
A、96时30分。B、97时13分(同样,这样更加接近的答案才能说明凡尔纳的幻想水平)。
阿波罗飞船到达月球的时间是97时13分。
这些是多么惊人的预言!
问题:凡尔纳取得如此成就靠的是什么呢?()
A、想象能力。B、综合能力。
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凡尔纳拥有惊人的想象力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拥有渊博的学识和广泛的兴趣,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另一方面,还跟凡尔纳一贯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有关。凡尔纳的想象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充分搜集资料和科学考证的基础之上。比如,在写作《从地球到月球》这本书之前,他曾经反复测算了发射太空船的弹道,甚至还向教授高等数学的堂兄请教。
保罗的故事(20091231)
比尔·盖茨就读于私立湖滨中学时,一天,常常跟他一起玩电脑游戏的好友保罗·艾伦找到他说,几乎所有的市政部门都在设法统计和分析交通流量,但使用的办法很笨拙,即在交叉路口装设橡皮带,把橡皮带与一个打孔机相连,每当有车辆经过,触动橡皮带,打孔机就在纸带上打出一个孔来,以此来记录车流量。而后,市政局再把这些打孔的纸带交给某个公司,这个公司再召集员工做大量的分析统计,结果是既拖延时间,又要花费很多的费用。为此,保罗提出一个改善方案。
问题:这个方案是针对什么提出的?( )
A、车流记录。B、分析统计。
保罗提出,我们是玩儿电脑的,为何不利用电脑来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比如处理这些车流量数据,让统计变得轻松起来呢?比尔立即表示赞同。于是,两个人成立了自己的交通数据公司,并征得市政局的同意,用电脑处理交通信息。他们把纸带上的孔转换成数字,然后输入电脑,用他们设计的软件进行处理,最后制成图表。结果,这项业务不仅让他们在短短一年内就赚了两万美元,还点燃了他们设计程序开发软件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