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魏书生(1950~),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退休前曾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分会会长、台州书生中学校长、粤港澳大湾区百人讲师团荣誉团长。
好书推荐: 《好父母,好家教》(点击查看)。
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五个方面。而且孩子一生下来,家长不仅开始养他,同时也开始教育他了——
您用花,用布娃娃逗孩子笑,那不就是美育吗?您让孩子问爷爷好,奶奶好,那不就是德育吗?您告诉孩子这是草,那是树,这是电灯,那是星星,这就是智育。您引导孩子练习自己翻身,自己爬行,鼓励她扶着墙,颤巍巍地站起来,又教她学迈步,学走路,这是体育。您教孩子学拿筷子自己吃饭,学自己洗脸,洗小手绢;您教她给爷爷奶奶盛饭,教她学会洗碗,这是在进行劳动教育。
所以,家庭教育贯穿孩子的生活。从孩子出生起,每个家庭就都已经在进行家庭教育了。区别在于,有的家庭教育是自觉的、有计划的,因此效果就好;有的家庭教育是不自觉的、盲目的、随随便便的,所以效果就差。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父母文化水平差不多,大人们别的方面素质也不相上下,而孩子刚入学就立即显出有较大差距。比如,张杰的母亲从孩子1岁起就耐心地有计划地教育,所以张杰就成长得出众,性格活泼、开朗,说话办事胆子都大,待人有礼貌,做事情持之以恒,识字量也更多;李小华的妈妈生怕委屈着女儿,对孩子百依百顺,只知娇惯,只重养,不重教,总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以至于小华说话吞吞吐吐,不愿与别的小朋友在一起,遇到困难爱哭,成绩也不理想。
民国初年的广东省省长、教育家朱庆澜认为学龄前阶段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的基础,是“至要紧的事”。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6岁入学前、入学读书和离开学校走上社会这三个阶段,形象地比喻为“三道染缸”。他说:“小孩子生下来好似雪白的丝,在家里生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家里6年教得好、养得好,好似白丝染成红底子;到了进学堂再得好先生,就将那红红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层,自然变成了大红;到了社会上,哪怕遇着坏朋友,坏染缸,想把他变成黑色,他那大红的底子一时总不得变的;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说,自然变成真正的朱红、头等的好人了。然而万一在家里6年,教的法子、养的法子不好,白丝一下缸已经染成黑底子,进了学堂,就有好先生想把他变成红色,那黑底子总是难退得去,就是勉强替他加上一层红色,仍旧是个半红半黑的;如果学生再遇着不热心的先生,到了世界上再遇着坏朋友、坏染缸,将黑底子一层一层加上黑色,自然变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头的坏蛋了。”
朱庆澜十分恳切地对父母们说:“丝总是白的,只看第一道染法如何。个个人生下来都是好的,只看6岁( )家里的教法怎样。6年里肯费力,将来就受用不尽。孩子小时候,随你爱怎么教,就怎么教。教小孩子本是极要紧又是极容易的事,各人偏不在容易的时候去教,偏要等到大了不容易教的时候去教,又费力,又无益,岂不是怪事吗?”
(家庭山点评:的确如此。现在许多家长不注重孩子入学之前的学习,不懂得从生活中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而只把学习看成是在学校听课回家写作业,孩子自然学习成绩不理想,即便是花钱补课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再加上不知道从自信和兴趣方面来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孩子又怎么能学习好呢?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修行靠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入学之前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对幼儿学习能力的培养。意识不到这一点,孩子若想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就算是散尽千金、全程陪读,也常常是枉费心机;反之,则事半功倍,轻轻松松把孩子培养成高材生。)
点击猜猜看,下文更精彩。欢迎免费注册家庭山故事网,家庭教育故事猜猜看开心辞典,家长充电分分钟,孩子受益助一生。详情点击此处。
温馨提醒:当您做了文中的猜猜看选择题后,还可以继续思考:为什么说孩子入学前成绩好坏就已经定性了?安阳的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把答案告诉家庭山(微信号:jtshan999),答对者奖励在“家庭山书屋”(点击查看)免费借阅一本书。
(答案:以前。)
朱庆澜所说的“家庭似第一道染缸”的比喻,是不是挺有道理?所以,现在就抓紧时间,给孩子染上孩子喜欢、大人喜欢、社会需要的颜色吧!
(摘编自《家庭似第一道染缸》)
关键词:染缸
家庭山:第一染缸在家庭,六岁以前要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