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支招欢迎您!家庭山祝您教子有方!
一、人际交往六定律。
诚信定律。诚信是人际交往的核心。每个人都是在试探中判断对方的习性与爱好的,如果对方缺乏诚信,往往是“一票否决”,所以诚信最重要。要做到诚信很不容易,既要诚实、守信,又要坚持原则、堂堂正正、忠诚于朋友。但只要赢得了朋友的信任,就会获得深刻而长久的友谊。
赞美定律。赞美是免费的午餐,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要学会赞美,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自卑、不自负,以开放、宽容的目光看待别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要不戴有色眼镜,总能发现别人身上值得赞美之处。其次,要有大声说出赞美的勇气。不说出来,别人怎么会知道?而且,赞美别人并不意味着自己低人一等。最后,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赞美不是虚伪地恭维对方,而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尊重。
面子定律。面子,是个奇妙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爱面子,有的人甚至非常痴迷。其实,面子是一种受人尊重与得到认可的精神需求,并非不能理解的虚伪。爱面子的人,往往有较强的同理心,知恩图报,很适合交朋友。
忍让定律。懂得忍让的人总能交到更多朋友,因为人际交往肯定会有利益争夺、言语冒犯等摩擦,一个人不宽容、不忍让,肯定会经常与朋友闹矛盾,未成年人更是如此。忍让要从小开始训练,要引导孩子学会先人后己的礼节、协商解决纠纷的技巧和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忍让的高级境界是“隐忍”,即不让人发现你在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隐忍并非自卑和示弱,而是把自己置于更高的台阶,以全局的视野和长远眼光顾全友谊。
互惠定律。互惠即“双赢”,是人际交往的规则。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首先都是自私的,付出都是为了回报,只是有的人把回报看得淡一些、远一些。所以,孩子们要从小懂得礼尚往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道理。
谎言定律。说谎有违诚信,但说话直来直去却很容易得罪人,有时善意的谎言却是策略性的表达,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必须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否则就是恶意的欺骗。例如,小明近来很郁闷,因为他的父母离婚了。同桌小磊知道这回事,却佯装不知,比以前更多地陪伴小明。别的同学问起小明是否生活在单亲家庭,小明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小磊抢过话来,道:“胡说什么,小明的父母可恩爱了!”从那以后,小明和小磊关系更铁了。
二、人际交际六技巧。
先观察别人怎样交往。孩子的行为最初都是模仿来的,人际交往又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所以先观察是必要的。观察周围的同学在课堂之外如何交往,以什么形式交往,谈些什么话题,什么样的同学比较受欢迎,等等。
了解周围同学的交往原则。观察之后便是总结、思考。总结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是不受欢迎的,什么样的言行举止是可以接受的,同学之间约定俗成的交往原则是什么,怎样使多数同学能够接受自己。为了验证自己的思考,可以尝试与几个同学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听取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和建议。
尝试与不同性格的同学交往。要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交往,不能消极等待。刚开始,可以选择与自己性情相近的同学交往,然后再扩大交际面,与不同性格的同学交往。在交往过程中,要留心观察别人的感受,及时矫正自己的不适当行为,逐步融入班级和学校这个大家庭。
坚持写“交往日记”。用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人际交往的历程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总结和思考是一个好习惯,实际上也是心灵成长的记录,对培养自信和反省能力大有好处。日记以文字为主,还可以配上照片,朋友送的小礼物也可以放在一起。日久天长,日记会成为孩子的心理力量的源泉。
主动寻求支持。如果孩子难以自然适应人际交往,应要求他主动寻求成人的支持,找老师谈心,和母亲聊天,给心理医生打电话,只要是自己信任的人,都可以经常联系,分享成人的交际经验,排解压力,解除困惑。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中学生,尤其是住校的中学生,生活比较封闭,接触面小,人际交往能力弱是普遍现象,家长除了支持孩子多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军训、夏令营活动、运动会、志愿者活动、各种竞赛活动、勤工俭学等集体活动外,还可以利用周末,多带孩子接触社会,比如参加家族聚会、旅游等。在这些活动中鼓励孩子勇敢地与陌生人打交道,比如让孩子买车票、帮老年人拿行李等。这些活动能使孩子接触到不同的社会群体,有助于孩子了解不同的社会人群,从中受到启发。社会交往,是我们每个人社会生存的需要,学会与人共处,不仅获得精神的愉悦,而且可体验归属感与安全感,绝非可有可无的事,家长应支持孩子多多与人交往,而不要将孩子圈养。
(本文摘编自云燕的《被爸爸吓破胆的初一男生》,更多好点子见家庭山故事网点子库情商篇交际力等。点此转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