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家长怎样正确对待孩子的玩耍

 

怎样对待孩子的玩耍

 

秦远(教育学博士.资深幼教专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所有的孩子都是在玩耍中长大的。玩耍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它使孩子体验快乐,学会探索和创新,它调动孩子的求知欲,启发孩子的智慧,还能让孩子在玩耍中获得友谊。换言之,对幼儿来说,玩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限制它,是在限制孩子的成长。

一、智力游戏不能代替自由玩耍。比如,智力游戏是否过于机械而压制了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度是否太大而影响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等等,都不好掌握。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玩智力游戏时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集中,而自由自在地玩沙子却乐此不疲,家都不愿回,说明什么呢?说明非智力游戏比智力游戏更适合幼儿。再者,非智力游戏并非对开发孩子智力没有用处,反倒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和保持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促进孩子动作协调、培养其认知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素质对于孩子上学后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孩子玩耍绝不是浪费时间。

二、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探索世界了。他会观察周围环境,分辨母亲的声音和情绪,熟悉物体的大小、形状、重量、质地,甚至会利用重力。这些活动,就是最初的玩耍。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玩耍的范围不断扩大,肢体技能不断强化。在探索物体属性的基础上,玩耍促进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帮助孩子逐渐理解周围的环境。事实上,观察一个年幼的孩子玩耍,其复杂程度通常会让人吃惊,有心的家长甚至能从孩子的玩耍中观察到孩子的内心状态和需求。

三、玩耍需要动手动脑。要玩一个看似简单的假装玩耍的游戏,需要孩子的大脑具备复杂、动态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必须有能力在他的大脑中建立一个新的、临时性的假装想象,也就是说,他必须封锁他原有的关于真实世界的大脑图像,让自己置身于由他大脑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中。玩的时候,香蕉是一部电话机,孩子从记忆中暂时删除了物品的真实属性,玩完了,孩子会把香蕉剥皮吃掉,说明关于物品真实属性的记忆又被恢复了。尽管假装玩耍是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二年开始的,但是,它可以一直持续到第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四、玩耍弥补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孩子缺少玩耍会造成某种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而有针对性的玩耍能有效补救。胆怯的孩子可以玩玩滑板、溜溜旱冰,柔弱的孩子可以去旅行、登山,孤僻的孩子可以参加球队,玩集体游戏,好动的孩子可以玩玩棋类项目,自卑的孩子可以玩玩竞技项目,让他在不断进取中找到成就感。其实,不管孩子玩什么,都是在滋养自己的信心,这是玩耍给孩子的最大的好处。玩这种补救式的游戏,家长要注意三点:第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孩子逐渐增强信心。第二,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第三,摆正心态,不能过度保护孩子。如果孩子后面老是跟着一个大惊小怪、咋咋呼呼的家长,孩子怎么会勇往直前呢?

五、7种小游戏,家长可以教给孩子:

1.悬绳击球。在院子的树枝上吊一个用绳系住的橡皮球,球的高度应略高于孩子的头项,以孩子伸手能碰到球为宜。给他一个羽毛球拍,让他用力、准确地击球。该游戏可以训练孩子的手、眼配合能力。

2.团纸投篓。用旧报纸揉成几个纸团,让孩子一个个地扔进废纸篓里。通过这种简单的游戏,锻炼孩子的眼、手、脑的协调能力。

3.家什可数。让孩子数数家里有多少盏灯、多少把椅子、多少张床,算算一家人吃饭时饭桌上要摆几双筷子、几个勺子、几个碗等。这些简单的计算练习,可增强孩子的计算能力。

4.故事复述。让孩子复述父母所讲的故事。该游戏对孩子记忆词汇、训练听觉和增强模仿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5.节奏模仿。敲打某种节奏让孩子模仿。该游戏能训练孩子的视觉和听觉能力。

6.动中绕线。在颠簸的汽车中,给孩子一支铅笔和一根细线,让他将线缠绕在铅笔上,并打上结,最后看他能否解开,从而训练孩子做事的专注力和细心。

7.销声匿迹。在桌子上放几样东西,然后依次轮换拿走一样,再问孩子少了什么。这种近似游戏的训练方法对孩子的记忆和观察力颇有益处。

 

(本文摘编自《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2年第7期《玩耍是浪费时间吗》。更多好点子见家庭山故事网点子库)

好家长陪孩子玩:亲子实验
好家长陪孩子玩:亲子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