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支招欢迎您!家庭山祝您教子有方!
如何帮宝宝克服“入园恐惧症”顺利上幼儿园
对于刚入园的宝宝来说,面临一个陌生环境,要从个体生活过渡到有规律的集体生活,必然会产生很多不适应,不愿意去幼儿园而哭闹,甚至不少宝宝因为要进入幼儿园而感觉压力大、恐慌、紧张过度,并伴随由此而引起的发烧、腹泻、头疼等身体上的不适。但宝宝从家庭中走入幼儿园,是步入社会的第一个台阶,对其成长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心理学者称之为“心理断乳”。能否顺利地迈好这一步,关系到宝宝能否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自我认知以及自信心等品质。但是,有些父母不了解儿童心理,无意中给宝宝帮了倒忙。
1、父母不要焦虑。宝宝入园分离焦虑随着父母焦虑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反之,父母焦虑程度越低,宝宝入园分离焦虑就相对较轻。也就是说,父母的焦虑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宝宝。有的妈妈每次在幼儿园与宝宝告别都难以自制,与宝宝难分难舍,好不容易分手了,妈妈还要偷偷在窗口观察宝宝,许久不肯离去。“宝宝在屋里哭,妈妈在窗外哭”的场面让人撕心裂肺。下午接宝宝时,这些妈妈会冲过去抱起宝宝,嘴里不停地念叨:“想妈妈了吗?小朋友打没打你?老师批评没批评你?”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极大的担心和焦虑。试想,宝宝看妈妈这么紧张,怎么能不竭力响应呢?
2、父母不要吓唬。许多幼儿园老师反映,宝宝有人园恐惧,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吓唬的结果。人园前,宝宝调皮,父母就说:“再闹,等你到了幼儿园,让老师来管你!”宝宝不当真,父母就说:“把你送进幼儿园,一周不接你!”宝宝马上老实了。这样吓唬孩子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吓唬给了宝宝一个强烈的暗示:幼儿园是管人的地方,只有不听话的孩子才去那里。当宝宝认为幼儿园是没有自由和快乐的地方,自然会对去幼儿园心存恐惧了。
3、父母要会放手。许多父母认为,刚入园的宝宝是软弱无能的,很容易受到伤害。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对儿童极大的不信任。事实上,宝宝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与之匹配的自我防御能力。比如,新生儿对人脸有特殊的偏好,对妈妈的声音有较大的偏好。这是由于新生儿需要从周围环境中迅速地辨别出能够给予他喂奶和安全的对象,尽管此时在他脑海里还没有妈妈的概念。再比如,低幼儿童在生理特点上具有同样的自我保护机制,他们以骨骼钙化程度较低来适应因动作协调性差而走路不稳带来的风险,这就是不会走路的宝宝很少骨折的原因。再者,宝宝进入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在设施完备、师资优良以及配餐合理的优越环境里,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所以,父母的当务之急是学会放手,放心地将宝宝交给老师,相信宝宝能做好一切。一般来说,在老师的努力下,两三周之后宝宝都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4、提前生活自理。宝宝入园意味着他已经走出家门,步人社会,标志着宝宝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家长要为宝宝创造锻炼各种能力的条件。比如让宝宝帮助父母扫地、收拾桌子、洗碗等,给孩子锻炼与表现的机会。宝宝做事肯定不会像成年人那样熟练,常常出错,比如洗碗时打碎碗等,父母不要着急,不要责怪宝宝,而要鼓励宝宝,启发宝宝观察事物,找到最佳的做事方法。
5、培养担当精神。从社会学角度看,宝宝入园是他的一次角色转变,无论在家如何被宠爱,来到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老师心目中都是平等的。由过去的家庭中心变成普通一员,宝宝在心理上可能会有巨大的落差。父母有责任帮助宝宝完成这一过渡,培养宝宝的担当意识,即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担当意识的培养是幼儿责任心培植的最初阶段,也是其良好社会认知的开端。
6、入园讲究技巧。一是美化幼儿园。宝宝入园之前,父母要有意识地给宝宝讲有关幼儿园的故事,比如在幼儿园能学到哪些知识,会有哪些奇遇等等,激发宝宝的好奇心,让宝宝对入园有所期待。二是陪孩子适应。有条件的话,父母应该事先带宝宝到幼儿园看一看,玩一玩,让他适应环境,给他的入园焦虑一个缓冲期。三是培养规则意识。在宝宝入园这件事上,家庭成员要态度一致。比如,宝宝稍微有点不舒服,闹着不去幼儿园,爸爸不答应,让宝宝坚持,而妈妈心疼宝宝,说有病就应该在家休息。看到父母意见不一致,宝宝通常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怨恨另一方。久而久之,规则就形同虚设了,宝宝还容易养成遇事逃避的坏习惯,入园焦虑也会愈演愈烈。
(本文摘编自《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4年1期郭麦香的《帮宝宝克服“入园恐惧症”》)